关注我们

【甲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

语文试题 02-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文】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5. 两文的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戈寥落四周星 B. 以为顺流下矣/全石以为砥
C. 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洄从之 D. 苟其下无水/故不为苟得也
7.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共两处)
乃 拔 木 就 根 下 凿 井 果 皆 得 泉 特 汲 水 须 修 绠 耳。
8. 甲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写到了哪三个人?他们分别得出怎样结论?
9. 你从以上两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创作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表达你的认识。
【答案】5. 纪昀    6. C    
7.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8. 寺僧:向下游找;学者:原处深陷泥沙中;老河兵:向上游找。    
9. 示例:真理出自实践;经验源于生活。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选文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干:岸/和“戈”连在一起,借代指战争。
B.以为:认为/把……作为
C.溯:逆流而上/逆流而上
D. 苟:如果/苟且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是连在一起的动作行为,可不分开,故该句停顿划为: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全文大意,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从“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可知僧人认为应该向下游找;从“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学者认为是在原处泥沙中;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可知老河兵认为应该向上游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用对联形式表达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甲文告诉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不要主观臆断。乙文作者通过生活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是有内在联系的。理解了寓意后用对联形式进行表达。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是积累经验的不二法门。
【点睛】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伊犁(在今新疆)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林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