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一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

语文试题 02-12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一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说出是哪一张,就又遗憾又充满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有点微微卷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画册里的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画中任意一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却又坚韧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使整个画都带着深褐色的凝重。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腾腾热气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地上升到他们的头顶。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个的土豆递给那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赞赏地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筛着茶,她的粗眉有些皱起,可能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了,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可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也许是个矿工,手指叫煤炭染得发黑也懒得去洗洗。他凝望着老婆,好像要跟她商量什么事情。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身形要娇小些,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关节都出奇地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是凡•高回信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开始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还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与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岑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光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学&*科网
⑧每一次看到、听了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地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偶遇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和纤细内心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的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问题: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3分)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土豆的外形特证(1分),表达了对土豆的喜爱之情(1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