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孟子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语文试题 03-15
孟子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史记》)
【注】①原:通“源”,根源。②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③如:往,到。④万章:孟子的优秀学生
16. 给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A.崩坏,倒塌        B.衰败            C.废弃,停止
(2)利诚乱之始也        A.真心,不虚伪        B.确实,的确        C.表示假设
(3)道既通            A.通行,通过        B.畅通,没有阻碍    C.通晓,精通
(4)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归,返回        B.辞去官职        C.退缩,谦让
1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18. 填空。
《史记》写人时常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周亚夫军细柳》中将“军霸上、军棘门”与“军细柳”进行对比,突出周亚夫(1)_______;本文是用“秦用商君”“楚、魏用吴起”“威王、宜王用孙子、田忌”与孟子(2)_______进行对比,表达对孟子政治命运的慨叹。
19. “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这是西汉思想家扬雄赞颂孟子的话,其对孟子的评价获得后世认同。请你结合本文以及《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内容,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6. (1)C    (2)B    (3)C    (4)A    
17.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从天子到百姓),好利的弊病有什么不同呢?    
18.     (1). (1)“真将军”风范    (2). (2)“所如者不合”    
19. 这句话是对孟子为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贫富、生死于度外的坚毅精神的高度赞扬。从《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的主张、本文的记述,都可以看出孟子虽身处乱世,却力求挽狂澜于既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一股胸怀天下、治国安民的浩然之气。
【解析】
【16题详解】
(1)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废:废弃,停止。故选 C;
(2)利诚乱之始也: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诚:确实,的确。故选B;
(3)道既通:当通晓孔道之后。通:通晓,精通。故选C;
(4)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退:归,返回。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庶人,平民;弊,弊病;异,不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衬托手法。《周亚夫军细柳》讲述了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通过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作者借文帝之口对周亚夫给予极高的评价,称“此真将军矣”。分析本文的对比,要抓住各诸侯国因“好利”而任用商鞅、吴起、孙子、田忌等人,却认为孟子的儒家“仁政”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而不重用,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此表达作者对孟子政治命运的慨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这句话是扬雄赞颂孟子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如本文中的“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写孟子虽身处乱世,却力求挽狂澜于既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精神,在自己的主张受到阻挠的时候,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依旧通过著书立说宣扬“仁”的思想,他在《富贵不能淫》宣扬只有儒家的仁、礼是“大丈夫之道”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体现的是一种胸怀天下、治国安民的浩然之气。
【点睛】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