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人文与生态是城市的两大基本构成,人文性、生态性是城市的两大基本属性;城市是人文

语文试题 05-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文与生态是城市的两大基本构成,人文性、生态性是城市的两大基本属性;城市是人文与生态的互动产物和交融体,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城市兴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城市续存、发展的内在支撑。
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敬畏为底蕴的城市整体观、城市生命观。相对于对生态问题的漠视,营建生态城市、绿色空间,开始注重城市的生态性,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在于,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往往是一种以生态为修饰的逐利行为,仍带有很强的经济性,其真实目的往往是使土地以更高价格出让,使房地产更快增值。在市场化、全融化、消费社会语境下,生态确实可以并且已经成为商品。营建生态城市,需要超越片面的工具论思维,对城市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进行整体性反思与整体性确认。
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约束为底蕴的城市主体观。相对于巨量的人口,今天的生态资源已经呈现出深刻的有限性。这就需要调整主体性的成长思路,逐渐树立一种内向挖掘、内向精细化的主体性营建路向。这种精细化的城市化思路,其主体性特征是人从追求占有更多的外在财富,向追求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转换,其价值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从外拓粗放型向内聚精细化转换,从外向拓展向约束自我转换。调整人性发展方向,约束城市发展行为,推进主体性、城市化向精细化转换,对解决诸多城市问题有基础性意义。
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风险共担为底蕴的城市正义观。有城市学者认为,正义是城市持续存在的重要基础,没有正义,也就没有城市的和平与发展。目前,人们对城市正义的要求往往是要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效用,比如,要求更好的住房、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空气等。人们要求获得更好的城市条件,共享更好的城市财富、城市生态,无疑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发展始终是一个有代价、有成本、有风险的过程,这种代价、风险、成本是否应该共享,是否应该共同承担?一种没有风险共担机制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和正义的?当代的城市生态等问题之所以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更愿意要求共享城市成果,而不愿意共同承担城市发展的风险与代价。
营建生态城市还需要一种以区域自觉为基点的生态地理观。了解、尊重区域生态的特点,从自身区域生态条件出发,是生态城市营建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往往把生态城市营建等同于攀比性、奢侈性、炫耀性的空间生产,甚至背离当地生态条件,推进维护成本很高的所谓绿色工程。在当前的生态城市营建中也出现了某些趋向化倾向。如在降水充沛与降水不多的地方都建设所谓的空中花园。推进区域生态自觉,增加区域生态自信,从自身的生态基础出发营建更适宜于自身区域条件的生态城市,对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具有基点意义。
总之,文明越推进、城市越发展,越需要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本性进行人文确认,越需要人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更为具体地确认城市的整体逻辑、主体逻辑、正文逻辑、区域逻辑,并将这种把握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人文素养。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的生态营建及其人文选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具有人文性、生态性两大基本属性,城市的人文条件和生态条件相辅相成。
B. 生态成为商品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以生态为工具的思维对城市的发展并无帮助。
C. 调整主体性的成长思路,约束城市发展行为,可以解决城市生态资源的有限性。
D. 整体观、主体观、正义观、生态地理观等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生态基础,缺一不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逐利行为,有其现实指向。
B. 文章对现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成就和存在问题都有阐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 文章论述生态城市的营建时,采用人文视角,充满人文关怀,有反思也有敬畏。
D. 文章按整体、主体、正义、区域等逻辑角度分析如何营建生态城市,论证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城市能够很好地反思历史、敬畏生态,有益于形成以约束为底蕴的城市主体观。
B. 做到城市正义,既要共享城市的财富,也要共担城市的风险、代价、成本等问题。
C. 不同区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建策略即可实现特色的生态城市。
D. 对城市生态本性的人文确认与将对城市的逻辑把握内化为人文素养,关系到城市与文明的未来。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