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

语文试题 06-14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的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城,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风”元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相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借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三是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文化类节目能受大众喜爱,主要原因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
B. 《经典咏流传》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这对诗词当代化有深刻意义。
C. “古风”体是《经典咏流传》体现的“新旧结合”方式催生出的新的诗歌体式。
D. 传统诗词千年来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对时代需求和大众审美的结合与关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篇从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评析入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吸引力强。
B. 文章善于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如第二段中用“首先”“其次”来标明论述条理。
C. 文章结尾段表达了对传统诗词的信心,认为它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D. 文章论述“传统诗词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时运用了例证法,理据结合,说服力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文化的瑰宝诗词能得到新的应用及传播,就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B. 使节目内容与多种传播形式互动的创新之举,助力《经典咏流传》节目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
C. “古风体”就是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所形成的一种青春的文体。
D. 诗歌体制演进规律表明:未来诗词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就能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