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语文试题 02-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数量上来说,上线慕课数量由2017年的3200门增加到12500门,增加近3倍;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到2亿多人次,增加近3倍;从结构上来说,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如今,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
材料二:
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许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系列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如先登录打卡,学起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材料三: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激发了全新教学生产力,引发了教育模式革命性变化。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能促进大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变轨超车”。
当然,新兴事物总要在探索中逐渐成熟,我国慕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同质化课程较多、重复建设严重,在线教学“静悄悄”、有效互动不足、有效应用不够、易形成“资源孤岛”等诸多问题。只有对慕课进行升级改造,才能打造成真正的“金课”,发挥其学习化势效力,推动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技术的变革。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慕课教学生态,才能让慕课真正融入课堂,开辟混合式教学新形态。当前,许多慕课平台堆积大量教学视频资源,但缺乏教师有效引导和管理,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并无本质差异。对此,必须做到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例如将视频中的互动、知识点测试、主题讨论、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发散学习、在线互评等多种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打造混合式教学。
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在线教育规律,才能有效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要探索其自有的特殊教学规律,还要将其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相结合。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线测量和分析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轨迹,促进因材施教。
进一步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合作,才能释放全新活力。就慕课建设而言,高校可以就某一学科领域整合国际国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了解本地无法获得的课程材料、相关数据和技术。
(摘编自《光明日报》《把慕课打造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金课”》)
4. 下列做法不属于理性对待“慕课”的一项是(   )
A. 依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品课程来学习。
B. 为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积极收藏、报名精品课程。
C. 可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开始学起,再逐步过渡到部分专业课。
D. 结合自身实际选好课程后,确保每节课登录、打卡,按照要求学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但课程完成率低,可能只有4%~15%
B. 慕课发展迅速,其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增加到2亿多人次,而这2亿多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
C. 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是导致社会学习者慕课完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些人的首要任务是学起来。
D. 若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就算慕课平台上堆积了大量优质课程,也与传统课堂没有本质差异。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如何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