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为何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

语文试题 03-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为何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也是现代考古学的研究目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欧美考古学者开始不满足局限于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生产劳作,如何相互交往,如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并最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而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化遗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不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植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个类别: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木材碎块和炭化末屑。植物微小遗存也分为三个类别,即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考古学理论和学术的大讨论。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浮选法应运而生。浮选法的诞生,被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皮特·温斯顿誉为“考古发掘技术中的一场革命”。首次使用浮选法的是美国考古学者斯特鲁弗。当时虽然设施简单,其主持的“伊利诺斯河下游考古项目”也还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浮选法突破了传统挖掘技术的瓶颈,在当时如同打开了阿里巴巴宝库,使考古学呈现出一派前途无量的光景。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植物作为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逐渐腐朽消失。一般而言,除了某些特殊的埋藏环境,如极干燥地区或长期被水浸泡的地点外,植物遗骸之所以能够在考古遗址中长期保存,主要是因为在埋藏前经过了火的烤烧而变成了不易腐朽的炭化物质。炭化物质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土壤中的酸、碱、微生物等因素均不会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不论遗址的埋藏环境如何,总会有一部分炭化植物遗存被保存在文化堆积中,换句话说,一般的考古遗址中或多或少都应该埋藏有炭化植物遗骸。但是,与考古遗址出土的其他遗物相比,植物遗骸的体积一般较小,如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因此埋藏在土壤中的炭化植物遗骸很难用肉眼发现。另外,炭化植物遗骸的物理性质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轻微的碰撞或挤压就有可能造成炭化植物遗骸的破碎,因此在发掘过程中即便发现了炭化植物遗骸,使用常规的发掘工具也很难将其从土壤中完整地剔取出来。
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如何通过考古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这一考古学难题。浮选法的原理实际很简单,炭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便可使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一定的操作规程。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考古工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土样直接放入筛子内,然后再将筛子放入水中把土滤净,从而提取植物遗存,这种方法不是浮选法,应该被称作水筛法。浮选法的关键在于“浮”,而水筛法的关键是在“筛”,其原理是基于土壤颗粒与植物遗骸在体积上的区别。使用水筛法有很多不利因素,首先是在选择筛网孔径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筛网的孔径不能太大,否则细小的植物遗骸也会随水流失,但孔径也不能过小,否则很难将土漂洗净。再则,为了将土漂洗净,在操作过程中必需要在水中用力摆动筛子或靠强力水压从上而下冲刷,这样很容易损伤脆弱的炭化植物遗骸。还有,由于水筛法是靠体积的大小分离植物遗骸与土壤颗粒,那些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必然混杂在提取结果中,给后期实验室的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采用浮选法来获取植物遗存。
考古遗址中埋藏的植物遗存是认识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而浮选法是发现和获得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应该把运用浮选法获取植物遗存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节选自赵志军《浮选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那些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植物和那些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而只是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遗存,均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B.部分欧美考古学者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
C.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界有关考古学和学术的大讨论以及传统考古挖掘技术的局限,决定了“考古技术中的一场革命”即“浮选法”的诞生。
D.炭化植物遗骸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物理性质使“浮选法”成为解决考古学难题“如何通过考古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4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植物考古学来说,如果相关的研究者没有弄清楚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就很有可能会在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定位上出现错误。
B.作为有机物质的植物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逐渐腐朽消失,因此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被考古发现的植物遗存。
C.在植物考古学家眼中,传统考古挖掘技术的“瓶颈”就在于使用常规发掘工具难以从土壤中完整剔取体积较小、十分脆弱的炭化植物遗骸。
D.材料三的内容表明水筛法与浮选法在目前考古发掘中还是各有所适用之处,但对于植物考古研究,作者认为浮选法更应作为首选。
4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研究成果不属于“植物考古学”的一项是(   )
A.《聂尔库组早白垩世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其地层意义》>(郑少林、张武)
B.《黍、粟碳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王灿、吕厚远)
C.《城子崖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硅体分析》(葛利花)
D.《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邓振华)
47.结合材料三内容,与水筛法相比较,浮选法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4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