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勤俭节约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

语文试题 09-29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勤俭节约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
对勤俭节约思想进行伦理溯源,有助于厘清勤俭节约的内涵特质和精神本质。
原始初民运用简易的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开发,所得物资有限,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存,必须以“勤”开源,以“俭”节流。故而,勤俭节约最初属于生存论层面,是对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勤俭节约从生存论层面转变为思想价值层面且获得较高的道德地位,成为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归于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知足不争,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物质的过度欲望必然成为生存的负担,唯有“去甚,去奢,去泰”,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则从正面提出“俭近仁”的伦理要求,将节俭视为重要的美德,强调通过克制对物质的欲望,完成个体人格的自我提升。后人对先秦伦理中“俭”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三国时诸葛亮所著《诫子书》中的“俭以养德”流传甚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专门为其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强调“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不断与美德相连,使“节俭”不再是个体行为层面的特殊事件,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
勤俭节约作为道德精神在微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善,也作为伦理规范在中观、宏观上引领家庭和国家的善,是持家和安邦的共同价值要求。以“勤俭节约”来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是历来家训家规家风中的重要内容。对子孙后代强调勤俭,意在通过勤劳来开源并创造劳动成果,通过节俭保存家庭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子孙后代认同勤劳能创造价值的正确劳动观,从而践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道德意志,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家庭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作用下,“克勤克俭”的思想从家庭层面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强调“足国之道,节用裕用,而善藏有余”的安邦之道。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是专门论述勤俭节约的重要文章,强调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运行,都是“俭节则昌,淫逸则亡”。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俭以养德”的道德劝诫与“俭以养廉”的伦理规定双向推进,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俭文化”。千百年来,勤俭节约成为中国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核、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繁荣的基本保障,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刘霞《新时代的勤俭节约教育:伦理意蕴与路径选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原始初民起,勤俭节约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
B.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强调摒弃欲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C. 诸葛亮和司马光都很注重培养后代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并为此专门撰写了文章。
D. 勤俭节约既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与家门的盛衰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勤俭节约思想进行了伦理溯源,并从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两个方面深入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以时间为序,梳理了勤俭节约思想在伦理型文化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C. 文章对勤俭节约思想的论述,正反结合,详略得当,突出了它对于治国安邦的特别价值。
D. 文章大量引用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言论,涉及儒道墨等不同流派,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勤俭节约很难从生存论层面上升到思想价值层面,并获得较高道德地位。
B. 儒家提出的“俭近仁”的主张,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并且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
C. “克勤克俭”思想能从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D. 勤俭节约思想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在新时代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