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美诗歌”可说是前生态诗歌(非当代意义的生态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一脉。

语文试题 10-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美诗歌”可说是前生态诗歌(非当代意义的生态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一脉。山水田园风物、自然风光诗歌,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美的欣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到了魏晋时期,山水自然之美,成了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表达对大自然山水的喜爱与歌颂。至唐宋,歌咏山水自然之美达到了巅峰,审美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作者的主观情感、客观情感与山水风物之间,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明代袁宏道提岀了“诗法自然”的观点。南宋严羽的“神韵说”,被清初的诗坛领袖王士禛发扬光大,这是山水诗审美思想的又一次深化。
中国生态诗歌理论的萌芽、初醒与发展经历了两千余年路程。古代文学理论家虽然没有“生态诗歌”这一概念,但他们是有微弱朦胧的生态思想的。如董仲舒以“天地之道为美”“天地之行,美也”“和者天地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是大自然的和谐思想。这是生态审美思想的萌芽,但还不是很成熟的生态文学思想。
中国生态诗歌的“初醒”,是唐朝时期才出现的。白居易的《鸟》,写出了诗人的爱鸟意识:“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这大自然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平等意识难能可贵。这就是生态意识的“初醒”了。又如景岑的《诫人斫松竹偈》:“千年树,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参学者,动手无非触祖翁。”此诗劝诫人们不要滥砍松竹,生态环保意识渐浓。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新诗,由于当时诗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革命与战争,因此,纯粹意义的生态诗较为鲜见。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诗人们主要关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态诗写得不多。到七十年代末、八九十年代,一些诗人的生态观念进一步苏醒,写下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诗歌力作,如著名诗人艾青的《沙漠和绿洲》,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等。新世纪以降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中央提倡“生态文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诗人们的生态观念普遍苏醒,强力推动了生态诗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唐德亮《浅论中国生态诗歌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
在我国古诗词中,生态美意识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对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态存在,以及人文景观的关爱和珍惜,表现出自然宇宙生命和人的精神生命的和谐律动。
生态审美和日常自然审美的不同在于:生态审美不是从一种外在关照的立场来肯定自然界所特有的美学形式,它也不把对于自然的审美活动当作是主体精神的外射,它强调的是生命的融合性与生命的对等性,认为一切生态现象及其存在都鲜明地呈现了特定的生命情感,而人感受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在自身生命行程中全心体悟生命意味的过程。因此,生态审美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情感交流的双向度反映。
生态美意识注重自然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感应关系。在生态美意识里,当我们凝视一个生命体时,那个生命体也以同样的关注神情回视我们,从而产生生命的“节律感应”。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贺新郎》写道:“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物之间可以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相互理解、相互安慰、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在互为你我中走向生态和谐。这是自然与人类心灵的美妙契合。古代诗人朴素的生态美意识就是这样,在他们眼里人对自然物不是役使和征服性关系,而是在亲情与伙伴关系的交往与互动中品评着生命的韵味,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性意义。
(摘编自黎运秦《论古代诗词中的生态美意识》)
材料三:
中国古代诗歌与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态世界是触动古代诗人诗歌创作灵感的最佳契机,并构成其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各式各样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动植物情态等进入诗人笔下,变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古代诗歌因为这些自然意象而“绿化”,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生态画卷。同时,自然物象也因诗人的关注和咏叹而进入人们的审美文化视野,从而在其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又附着上了人文化、诗意化乃至人格化的色彩。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传统中,有些自然物象如梅、竹等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情感内蕴。古代诗歌与自然生态的联姻,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摘编自曹瑞娟《自然生态与中国古代诗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自然美就是历代诗人自觉的审美对象,至唐宋时期,歌咏山水自然之美达到了巅峰。
B.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生态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在汉代,唐朝时期生态诗歌才开始“初醒”。
C. 生态审美不同于一般自然审美,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情感交流的双向度反映。
D. 自然生态给古代诗歌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和书写内容,二者相得益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生活,而生态诗写得少。
B. 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诗人们的生态观念普遍苏醒,生态诗的创作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C. 自然宇宙生命和人的精神生命的和谐律动,是我国古诗词中生态美意识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表现。
D. 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传统中,有些自然物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情感内蕴。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自然美意识”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饮酒》(其五) B. 杜甫《春望》
C.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三则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