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师说 教案

教案设计 04-05 师说教案
 师说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也、则、于、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背诵全文。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前边学习了汉魏晋时期的散文,今天开始学习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耕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散文,虽然仍以骄体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徽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骄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学习这个单元,要对各篇的文体特点k及作风格有所了解。重点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和《阿房宫赋》大量运用比喻用比、夸张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二)相关情况介绍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发起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古文运动。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见优化作业P91)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解题[
(四)“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讨论注音停顿
提示注音停顿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贻(yí)
读书(dú)    不能(b ù )       传道(chuán )    从容(cōng)          怡(yí)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2)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五)疏通课文第一段,整理第一段思路
1、疏通课文
2、整理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2、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适当点评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则是儒家经典
温总理的当代“师说”,号召我们牢记为人师表准则:“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七)作业
熟读本文,背诵第一段。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