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

语文试题 03-10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妙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的性情。
③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问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④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⑤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⑥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⑦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得得声,切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⑧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语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
⑨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入座,大爷将勺一挥,宣布开席!
⑩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⑪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⑫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⑬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3分)
11、理解第⑥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句话的含义。(3分)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13、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3分)
14、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4分)

答案
10、开篇点题,揭示文章的内容;统领全篇;莫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
11、为人处世如做乡宴,注重本色底味,做人就要有人味,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做表面功夫,他只会是一个浮夸的人。(意思接近即可)
1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婚宴“备宴”时的热闹、欢快景象(1分),突出了喜宴菜品的丰盛(1分),从侧面展现了厨师精湛、娴熟的烹饪技艺(1分)。
13、运用神态、肖像描写(1分),写出了大爷做完宴席时满意、放松的心理(1分),突显了大爷的辛劳(1分)
14、不离题(1分)。开篇用较多的笔墨写做乡宴的“大师傅”,使文章内容更充实(1分),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为下文写大爷做乡宴做铺垫(1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