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礼拜六,他天不亮

语文试题 07-28

7. B    8. (1)插叙。(2)作用:插叙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却非常温馨的生活情境,既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了起伏美。另外,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郁闷的心理状态。    
9. (示例一)这种写法合乎情理。 “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陈信已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不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这样结尾,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示例二)这种写法不合情理。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数第二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感受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本文显得简洁,还可留有意蕴,让人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错误,根据原文“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上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可知,是新疆的人际关系和谐,上海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C项,“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错误,根据原文可知,陈信烦闷的原因不是“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而是“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
D项,“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不正确,原文中“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才是陈信感到羞愧的原因。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具体考查从叙述的角度来分析句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画线部分在第二段中的具体位置。其次,要看画线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再次,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部分所运用的叙述方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不难看出画线部分主要写了陈信对往事的回忆。通过第二段中前半部分对现实的叙述及第三段回到现实之中的描写,可以看出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手法。“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补充说明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却非常温馨的生活情境,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结合前文“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后文的“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可知,插叙的内容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郁闷的心理状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谈感悟的试题,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
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车到站”表面上是指陈信回到了故乡,实际上是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是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考生如果选择“写法合理”,可以从强调升华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选择“写法不合理”,可以从标题“本次列车终点”以及文章的简洁、内容的赘余等角度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