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

语文试题 07-28

10. D    11. A    12. A    
13. (1)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化学术,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议事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
(2)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为天门太守,弃官(为范宁)申诉。皇帝认为范宁所致力的只有儒学,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没有判决。    
14. (1)年轻时专心好学,博览群书。(2)崇尚儒学,贬抑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的风俗。(3)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风俗教化大为改观。(4)在豫章又大兴学校,出私资助学,广招门徒,督促他们读《五经》。(5)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整年不懈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叨”“资”“画”“扇”都为动词,主语为王何二人,所以分别在前面断开,排除A、B、C。整句话的翻译为:王何二人贪图天下人都赞美的虚名,凭借富贵人家的傲慢与荒诞,画魑魅来夸耀自己的机巧,鼓动天下人把不遵礼法作为习俗。郑国音乐扰乱了纯正的音乐,善于诡辩的言论颠覆国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啊!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大夫死叫‘不禄’,称士死叫‘卒’”是错误的。应该是大夫死叫“卒”,称士死叫“不禄”。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皇帝非常赏识他,欲征辟他为属官,结果被桓温讥讽劝阻”是错误的。由原文“简文帝为相”可知,当时简文帝还未做皇帝,“讽”用含蓄的话劝告。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雅”,很、非常;“亲爱”,亲近喜爱;“谘访”,咨询访问。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诉”,申诉;“务”,致力于;“判”,判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清题干,如本题“中帝评论范宁‘所务惟学’,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请筛选主要事例并概括之”,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整理。
由原文“少笃学,多所通览”可知,范宁年轻时专心好学,博览群书。由原文“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可知,范宁崇尚儒学,贬抑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的风俗。由原文“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可知,范宁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风俗教化大为改观。由原文“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可知,范宁在豫章又大兴学校,出私资助学,广招门徒,督促他们读《五经》。由原文“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可知,范宁被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整年不懈怠。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范宁字武子。年少专心好学,阅读广泛。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执行。所以在桓温在世期间,范宁兄弟没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当时的人竞相宣扬清淡虚无的玄理,儒学影响日益衰颓,范宁认为这种风气开始于王弼、何宴二人,二人的罪孽超过了桀和纣。(范宁)于是撰文说:“王何二人贪图天下人都赞美的虚名,凭借富贵人家的傲慢与荒诞,画魑魅来夸耀自己的机巧,鼓动天下人把不遵礼法作为习俗。郑国音乐扰乱了纯正的音乐,善于诡辩的言论颠覆国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啊!”范宁崇尚儒学贬抑玄学,大都像这样。桓温去世后,(范宁)才走入仕途,担任余杭县令。范宁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廉洁立身,施行礼教,崇尚儒学的人没有不尊崇他的。过了一年,余杭的风俗教化大为改观。自从中兴以来,崇尚儒学、重视教化,没有比得过范宁的人。
后来,朝廷征召他,授予他中书侍郎的职位。范宁在中书侍郎任上,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并否定了很多不好的建议,对国家政治有很大帮助。孝武帝一向爱好文化学术,范宁很受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总是向范宁咨询。范宁指摘朝廷大臣的缺点错误,都直截了当地说,没有任何隐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靠奉承讨好事奉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容忍,就挑拨范宁和皇帝的关系,范宁因此被皇帝疏远。范宁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你不适合担任豫章太守,为什么急着去亲自体验死亡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去补任豫章太守。范宁在豫章郡又大力建设学校,派人到交州够买磬石以供修建学校使用,改革旧有的制度,不拘泥于常规。从远近各地来豫章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耗费全都出自范宁的私人俸禄。范宁又将本郡的四姓子弟全都召集到学校来做学生,督促他们读《五经》。范宁又修建学台,学校的功能更加齐备。
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弹劾范宁,说“豫章郡占了江州的一半。豫章太守范宁在朝廷做官参与机要,在地方做官担任大郡的长官(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但是范宁却无所顾忌地做奢侈污浊之事,所作所为不合法度。郡城先有六座城门,范宁全部改建成层楼,又修建两座城门,加上以前的城门,豫章郡现在一种有八座城门。苑宁还建造了七所私宅……希望将臣的这份奏章下发给太常寺讨论,按照礼法将苑宁判罪。”皇帝下诏说,“汉宣帝说,‘可与之共同管理天下的,是优秀的郡守’,如果范宁真的像王凝之奏章中所说的那样,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郡长官呢!”范宁因此被判罪接受惩处。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为天门太守,弃官(为范宁)申诉。皇帝认为范宁所致力的只有儒学,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没有判決。(后来)恰好碰上大赦,范宁就没有被判罪。范宁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一年从头到尾毫不懈怠。范宁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