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

语文试题 01-18

1. C    2. A    3. D    
4. 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5. 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C项,“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分析错误,从材料三第1段“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知,“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考查的是事实论据。材料四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反驳论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D项,“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分析错误,“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说明这一个条件就可以,而从材料三第二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充分条件,与选项中的“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一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这就要求考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前三则材料。从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可得出: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从材料二“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可得出: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从材料二、材料三可得出: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从材料三“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可得出: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分论点的能力,拟写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2、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3、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4、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6、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从材料四第2段“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 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从材料四第4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从材料四第4段“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材料四第5段“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分论点: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