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语文试题 06-19

7. D    8.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错误,根据文本,“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
B.“也有打官司的经验”错误,文本中并没有与“‘我’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原文只是说“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C. 由“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可知,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可以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但“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在文中并没有依据。并且王有福不愿索赔,还有害怕上当受骗的因素。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作用能力。
小说中“我”是次要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因“我”的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而且“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从写作手法来看,“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表明小说使用的是据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法,一般来说,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