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茅盾的悲悯 浅论《春蚕》 茅盾的作品开头总是无限度地扩大了成功的喜悦,但最后却反差极大地一落千丈。

语文试题 06-03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茅盾对农民出路的探索一直不停歇,从《春蚕》到《残冬》,反映出作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的历程。
B.文章从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对农民迷信的讽刺、对农民抗争的赞扬和对农民出路的探索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C.茅盾对农民的抗争是持赞扬态度的,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是为了突出对农村描写“更多地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主题。
D.文章以“总一分”的结构阐释了茅盾作为一个文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悯之情和一颗文人的赤诚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老通宝一家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们家的遭遇就是中国的现实写照,证明了造成农民生存悲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
B.《春蚕》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报上的一则消息,这说明文学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还是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
C.茅盾因为个人对迷信思想的反对,所以对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的苦恼表现得十分明显。
D.《春蚕》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它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关注民生、关怀民众的一种态度。

答案
1.[A]B原文为“较为准确地把握了造成农民困境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农民想摆脱这种命运就必须参加革命的出路”;C原因还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国民政府的腐败; D他对农民的悲惨遭遇不只有怜悯,更希望他们起来抗争。
2.[D]不是“总一分”结构,而是总分总结构。
3. [C] 强加因果,文中为“茅盾也苦恼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最为明显的便是对迷信思想的反对”。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