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楼①曲二首 王昌龄 白马金鞍随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

语文试题 01-13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楼曲二首
王昌龄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缩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①青楼:指显贵之家豪华精致的楼房。②武皇:汉武帝刘彻。③长杨:长杨官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④建章:建章官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明写汉武帝实指唐玄宗,以西汉的历史建筑来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
B. 白马金鞍的将军跟随皇帝出征建功边疆,只留下楼上少妇独守空闺,寂寞难耐。
C. 大军经驰道回朝,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阳刚雄壮又体现一种华丽之美。
D. 两首诗分别写了军队出征和凯旋,场面宏大雄壮,使人感受到盛唐的军盛国强。
15.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较多相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都从楼上少妇视角来写军容之盛大:其一是写少妇登楼目送大军出征;其二是写少妇登楼迎接大军班师回朝。都从女子视角来反映整饬威武之美和将军的英武帅气,角度新颖。②都使用了映衬的写法:其一将将军的英武帅气以及十万大军的整饬威武与少妇楼头鸣筝的端庄平静比照着来写;其二将受赏加封意气风发的将军及其得胜班师的军队与盛装打扮的少妇比照着写,相互映衬,极具张力。③都使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楼上少妇送君出征迎君回朝,表面上好像都是不动声色的,但实际上却通过楼头弹筝、遥目送行、盛装迎接,来间接体现她内心激动的情感。④都使用了借代手法:其一中的“白马金鞍”,其二中的“金章紫绶”都是代指将军,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帅气和得胜回朝的意气风发;另外“旌旗”“飞尘”都是代指强大严整的军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楼上少妇独守空间,寂寞难耐”分析有误,第一首诗中少妇形象是端庄平静的,是在送别自己的夫婚出征,为国效力。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本题比较两首诗手法上的相同点,可从观察视角、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来进行思考。
都从楼上少妇视角来写军容之盛大。第一首写“白马金鞍”的将军率千军万马凯旋归来,“楼头小妇”鸣筝注视。第二首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从女子视角来反映整饬威武之美和将军的英武帅气。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都使用了映衬的写法: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第二首盛装打扮的女子和“金章紫绶”受赏加封意气风发的将军及其得胜班师的军队相互映衬,表现了盛大、热烈、雄伟的场景。
两首诗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青年将军形象的:“白马金鞍”的装束、“旌旗十万”及马踏杨花满御沟的声势等正面描写,表现了将军的英武气概;以“楼头小妇”的视角来写属于侧面描写,同时以美人来衬托英雄,使将军形象更为鲜明。
都使用了借代手法:其一中的“白马金鞍”,其二中的“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都是代指将军,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帅气和得胜回朝的意气风发;另外“旌旗”“飞尘”都是代指强大严整的军队,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