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

语文试题 01-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①    。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②    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指出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运用暗喻,本体是“思维”,喻体是“雪橇”,雪橇在冰雪面上滑动的轻盈姿态,与思维悄悄向岁月深处延伸具有相似性)
B.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运用明喻,本体是“溪泉”,喻体是“轻绸”,两者都轻灵漾动,具有相似性)
C.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运用明喻,本体是雪野的“苍茫空阔”,喻体是“国画中的留白”,两者都看似空旷,实则内蕴丰富,具有相似性)
D.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运用明喻,本体是“大雪”,喻体是“诗”,两者都静谧美好,具有相似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本体是‘大雪’,喻体是‘诗’”分析不当,本体是雪落后的“静好”氛围,喻体是“诗”的意境。故选D。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瓣雪花落下来在我心里融化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句有大量修饰性成分,更具抒情性,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者内心的感受;改句则过于平淡。②原句叙述语气舒缓,适合放在文段最后作结尾;改句则似乎意犹未尽。③原句多用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一致;改后的句子则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此题从改后句子来看,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雪花落到我的心里,然后融化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原句有大量修饰性成分,如“六角”修饰“雪花”,“咝的一声”更将一片雪落的声音描绘了出来,可以说里面充满了作者的情感,正是因为对雪的喜爱才能感觉到雪落的声音,因此原句更具抒情性;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原句由多个短句组成,读来感觉错落有致,与整个语段的语体风格一致;改后的句子则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另外,原句读来更能让人体会出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叙述语气舒缓。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却是生命的伟大和温暖  ②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分析可知,文章第一段作者主要通过看雪来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第①处,通过“相反”一词可知,其与前面“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是相反的,可得“渺小”对应“伟大”,“哀苦”对应“温暖”,为使句子与前面连接更顺畅,要注意使用一些连词或副词,因此可填入“却是生命的伟大和温暖”这样的句子。第②处,由第二个“只有”前面的分号可知,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语意连贯,都采用了“只有……,方能……”的形式,还要注意意蕴,前面主要在讲对生命的认识,此处第一个分句用了“人心”,第二个分句应该突出“生命”,再研究“空旷”一词,应对应“充实”,故可知第②处可填入“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这样的句子。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