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中学生作文 04-0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注)①慑:胆怯,困惑。
21.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____、____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2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礼”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21.礼崩乐坏    名实不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先读懂这两则材料,再结合材料的意思分析和概括当时社的现象的特点。材料一的意思是,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叫觚吗!”“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 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故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的现象。
22.①“礼”是外在形式,“仁”是它的内核。②礼的特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无论是富贵之人,还是贫贱之人,都应“知好礼”,做到不骄不淫,志向不会因环境而改变。③启发:践行礼,并不只专注于外在的物品和礼节,而需要内在的诚意和情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本题题干是“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礼’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发”,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三则材料的内容。第一则材料,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的现象。第二则材料,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第三则材料,礼,是放低自己而尊敬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人在贫贱的时候能够懂得礼节,那么他的志向就不会因慑服别人的压力而改变。综合这三则材料,进行整合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礼,是放低自己而尊敬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人在贫贱的时候能够懂得礼节,那么他的志向就不会因慑服别人的压力而改变。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