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古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中学生作文 04-13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是在讲关于古诗词,并提出问题“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从“雨雪霏霏”开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自然喟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朗朗书声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课,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让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忘记。”请诸位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华夏儿女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蔓延?谁又能肯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优秀古诗文中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历久弥新,依旧对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审任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比赛。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写一篇演讲稿。
立意:
(1)诗词中的共情感;
(2)诗词具有人生哲学;
(3)诗词中有美学与气韵。
素材:
(1)“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逝者如斯夫,大师王国维一声轻叹,掩尽了俗世沧海,暗淡了红尘芳华!可以看出,对时间的感叹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一直热衷思考的问题,当然现代青年群体也是如此。可面对时间飞逝,光阴不复返的感慨,不读诗的人也只能白话几句“时间飞逝,仿佛只有零落的花瓣才能知晓一季又过去了”,却怎么也无法使阅读者体味自己内心的无奈与苦恼。而北宋词人晏几道一句“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就道出了好花无语,流水无情,深情无法倾诉,好景不断流逝,人无可奈何,花亦无何奈何的哀感缠绵之情。
(2)很多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觉得孤独,一个人离开故土在外打拼。那么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看待孤独之感呐?李白《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立群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这首诗就像它的题目一样《月下独酌》关键词在‘独’他是由独,强行非要拉两个人来,一个月亮一个影子,不独了但最终结果还是独。李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孤独感,没有知己。其实,孤独也是一种美,只是说你能不能享受这种美。”当一个人学会面对孤独之时,也便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再看宋代诗人苏轼,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流放之地为什么是平生功业呢?郦波老师解释到“他在黄州的境界,叫从‘怕’到‘不怕’了,《定风波》里有写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到了惠州,《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第二层境界出来了,叫‘不辞’。最后最惨流放到海南岛,苏辙都以为他去了海南岛回不来了,结果一上岛,他老人家顽固的乐天派却说了一句话,“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此时的境界已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人生境界由‘怕’到‘谁怕’到‘不辞’到‘此处安心是吾乡’”。苏轼的人生可谓是最好的成长范本。
(3)中国诗词能够以简练的语言营造出深厚的意境,这是诗歌的意象美。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简单的几句话,闭目读来,就像是眼前出现一幅水墨画。写出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的状态,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的变化,简直把秋色描写的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呀?还有王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找寻好久这处期许的景色,可是现在也未能亲身体会,不禁觉得好遗憾。谈到诗歌的气韵,那些面对不同处境写出的诗句,那些诗句所迸发的情感与气魄,是诗词能延续千载而为人称颂的关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那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在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之时,不仅感到历史的流逝,虽然只剩下了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自己,但依然不失追求功业之心。当面对困惑与不知所措时,也不妨想想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中的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读诗是一个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的习惯,古人的美妙的思想与智慧都在里面。读诗读得多了,随口就可以来上一句,不仅可以体味与古人相隔时空的共情感,也会在阅读与思考中逐渐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维方式。与古人做四海知己,这样无论相隔多远,也会在诗歌中体味到天涯若比邻的感动。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