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故乡教案

教案设计 02-18 九年级语文教案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并且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第一层(第6~8段):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以及“我”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第9~33段):“我”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的交往和友情。
第三层(第34~52段):刻画了杨二嫂自私、贪图小便宜的城镇小市民形象。
第四层(第53~77段):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外貌、精神、语言,表现了闰土的愚昧麻木,与“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化,表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对民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种种信念。
第一层(第78~83段):“我们”一家人乘船离开故乡。
第二层(第84~88段):写“我”坐在船上渐离故乡的感受。
(二)深层领悟
1.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1)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生意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人情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热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我”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待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这篇小说重点刻画了杨二嫂的形象,你能说说这样写的理由吗?
(1)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杨二嫂由一个做小生意为生的人,变成了一个明索暗偷的人,这正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不仅广大的农民破产,就连杨二嫂这样的小市民也日趋贫困衰落,这样就更广阔更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2)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创设悬念。小说在写“我”回家与宏儿说话时插入了杨二嫂这个人物,因为来得突然,以至于使“我”吃了一惊,“愕然了”,读者也因“我”的愕然而愈想看下文,这样文章更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创设了悬念。
(3)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20年前杨二嫂的安分守己与现在的泼悍尖刻、明索暗偷形成鲜明对比,而她的尖酸、刻薄、鄙俗、势利又与沉默寡言、淳朴善良的闰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结束语
本文描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    景象:阴晦、苍黄(萧索)
(开端)  心境:悲凉沉重
 
在故乡    闰土  少年 紫色圆脸 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天真活泼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