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语文试题 05-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火车窗外,___①___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    )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    )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____②__。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   )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变化迅速,不可(   ),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变换  漫延  一碧万顷  捉摸 B. 变幻  曼延  一碧万顷  捉摸
C. 变幻  漫延  一望无际  琢磨 D. 变换  曼延  一望无际  琢磨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B    19. ①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眼前②近影清晰    
20. 原文修饰词丰富,描写细腻,表达更加形象生动:①摹形拟声,描写海浪,如临其境;②拟人化的动作性情,形象传神,引人共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语境是说云翳的变化,应使用“变幻”。
第二处,“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泛指向四周扩散;“曼延”,延伸得很长,连续不断;语境是说房舍由海边延伸到高坡,应使用“曼延”。
第三处,“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语境是形容海面波澜,应使用“一碧万顷”。
第四处,“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琢磨”,思索考虑;语境是说巨浪的变化迅速,难以预料,应使用“捉摸”。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的语境,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前后内容进行拟写。语境是写在青岛所见海景,第一处前面说“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火车窗外”,后面是写火车窗外的景象,由横线后面“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可知,应是看到大海,所以此处应是说大海呈现在眼前;第二处,前面说“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这是写海上的帆影,“远的模糊”说明后面应是写近处的情形,远处模糊,那么近处自然是清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然后到文中找到画线句,分析该句表达的意思,使用的技巧,达到的效果,再看题干中改写后的内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文中说法的效果。从文中来看,画线句是描写海上巨浪的特点,“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充满愤怒”“跳上”“跳回去”“活泼”等词语让海浪有了人的生命力,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哗哗”展现海浪击打海岸的声音,“一小股”“一小股”展现出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文中的句子让海浪的形象更为生动,给人以画面感,而改后的句子就没有这一效果。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