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连枷 李锐 天很冷,心也很冷。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学校原在村庙里

语文试题 05-30

8.小说中的王光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标题改用“最后一课”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的结尾部分确实增添了一些暖色:王光荣看着自己收获的果实,来了兴致,教馍妮儿背一首古诗,最终学生笑了,老师也笑了,他们把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但最后- -段写吕梁山“干冷的暮色”“透彻”“凝重”,投射出冷峻、沉重的色调,客观冷静,与全文氛围相合。故“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这一解读不当。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①坚忍平和:作为乡村民办教师,待遇微薄,他仍坚守岗位;面临解雇的遭遇,他以平和的心态淡然接受。②善良朴实:作为乡村民办教师,他爱护学生;学生成绩不好,他内心充满自责,不推卸自己的责任。③有私心,不乏市场意识:为了贴补工资不足,他在政策许可下开荒种豆,让学生劳动帮他打豆,以此多赚点钱,贴补工资收人的不足。(每点2分,性格特点概括举例分析各1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人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以“连枷”为题好。理由:①标明叙事线索:连枷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媒介物,民办教师王光荣经常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帮他用连枷打豆子,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学校解散,自己被解雇。②暗示主题意蕴:连枷象征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人困境的严峻现实。③揭示人物处境与情感:王光荣让学生带连枷来校劳动帮他干私活,表明他生存的困境;王光荣“最后一课”教馍妮儿背连枷诗,也透露出他对乡村教育的留恋与未能尽职的愧悔。(每点2分)
示例二:以“最后- -课"为题好。理由:①统摄情节主干:小说围绕着民办教师王光荣的“最后一课”这一 事件展开情节。②揭示人物处境:“最后一课”是在青石涧小学被解散,民办教师王光荣被解雇的背景下进行的,表现了王光荣苦难生活中两难的精神困境。③提示小说主题:“最后--课”勾画了吕梁山区乡村教育的落后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发展面临严峻问题的反思。(每点2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