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逐渐形成了

语文试题 07-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理性支撑下“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为契机,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一种欲革新社会而不能、欲超越自我而不得的呐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大充实了他们的忧患情愫,当它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从不同角度喷发出来,从而构成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
建安文人在动乱的时代潮流中,有着沉重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人生。建立功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的理想行动中。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出现和对统一中原事业的开拓,带给诗人们以某种希望和鼓励。而曹操对功业的追求,同样激励着当时建安文人的人生意气以及实现理想的壮志。于是,“人生忽如寄”的焦虑便化作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建安文人不但亲临战场,而且当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时,内心的愤慨和悲怆便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即使是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不停笔,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悲悯民生疾苦,要求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如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送应氏》等。
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的。建安诗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等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他们有“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的哀叹,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曹植《赠徐干》)的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仍努力追求,也有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壮志。虽然建安文人在诗歌中对人生的哀叹、对超越生命的感叹等忧患意识表现不完全一致,但他们“慨慷以气”“怊怅切情”的共同风格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都对后世有启迪作用。
建安文人在诗歌中的“忧”表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却在诗歌的王国里得到了充分诠释。诗人们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世界、反映生活的主观性、能动性,通过自身人格展示更高的生活理解,倡导一种人生追求,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富有个性特征的生活感受,突破了将文学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的“诗教”樊篱,从而达到“文学的自觉”。
(摘编自朱立华、周坤《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及人格重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文人“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是对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的突破,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支撑。
B. 建安文人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中原的理想行动中,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
C. 内心的愤慨和悲伦是激起建安文人创作激情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笔耕不辍。
D. 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的,导致了建安诗人哀叹人生苦短、感叹无法超越生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的观点。
B. 文章从第二段到最后一段,从不同角度层进式地论述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结构清晰。
C. 文章第四段引用徐干《室思诗》的诗句,是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的有力注解。
D.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既引用诗句,也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观点,材料丰富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这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关系。
B. 在动乱的时代,建安文人不仅有建立功业之志,还常常通过诗歌创作抒发雄心壮志,曹操就是最好的明证之一。
C. 社会动荡、身世悲惨、人生苦短、壮志难酬,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多体现在建功立业,改变社会现实,积极大于消极,是个人理想追求的最好诠释。
D. 建安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不朽价值,“忧”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借助诗歌淋漓尽致地抒发,真可谓是“诗言志”。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