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回家 李桂芳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和儿子正在厨房忙碌。母亲在做年糕,儿子在灶前烧火。厨房里,氤氲着温暖香甜的气息。

语文试题 07-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回家
李桂芳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和儿子正在厨房忙碌。母亲在做年糕,儿子在灶前烧火。厨房里,氤氲着温暖香甜的气息。
母亲说,儿子,隔壁张大爷家里又添了个小孙子,壮得跟牛犊子似的,可是一家三口好不容易从北京坐飞机回来,张大爷还没跟孙子玩热乎呢,一家三口就又坐飞机飞走了。唉,张大爷那个生气啊,硬是三天没吃啥饭。
儿子说,是呀,现在的人都忙。在外面工作,有外面的规矩,不按时回去上班,会扣发工资和奖金,严重的还可能被开除。
母亲说,开除就开除呗,大不了回家种庄稼,咱照样好好活。
妈妈,不是您说的那样。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回农村生活。您没听说过吗,为了不回农村,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宁愿睡桥洞、做乞丐也要待在城市里。
有这样的事情?农村有什么不好?我们祖祖辈辈多少年,都这么过来的,有什么不好呢?母亲说着,便停下手里的活计,陷入了沉思。
儿子上前,轻轻搂住母亲瘦削的肩膀说妈妈,您别多想了,要不,我帮您做年糕吧。你会吗?母亲欣喜地看着儿子。
会,我小时候经常做。儿子做个鬼脸说。
母亲愣怔片刻,突然醒悟似的笑了说,他那时候,不,你那时候啊,调皮,经常在年糕里埋个枣子,花生什么的,说那块是自己的,人不大,可霸道了。
儿子嘿嘿笑了,在案板旁,并肩和母亲一起做着年糕。母亲微笑着,那笑容似乎比年糕都要香甜。
除夕夜里,四处鞭炮炸响,灯笼高挂。
母亲颤巍巍地将红灯笼点亮了,递给儿子。
儿子接过灯笼,爬上院墙,将灯笼高高地挂在门庭里。那火红的灯光映照着母亲苍老的笑容。
母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长串鞭炮,让儿子高高地挂在院墙旁的核桃树上。母亲亲自点燃了鞭炮。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响,母亲孩子似的捂住耳朵,裂开没牙的大嘴,开心地笑了。
母亲和儿子吃完香香的年糕,在火塘里放了块疙瘩柴,母子俩便在火塘边守岁。母亲依旧不停歇地和儿子聊着家常。
母亲说,儿子,邻近的刘家注村出了个怪事情,一头母猪生了头三只脚的小猪呢,听说惊动了县里的电视台,小猪还上了电视,你说稀奇不?
儿子说,是有些稀奇。
母亲说,儿子,山梁那边的李家娶了个媳妇人长得倒是好看,一双眼睛会说话似的,可惜是个哑巴。
儿子说,是好可惜哟。
母亲说,儿子,今年家里庄稼请人做的,化肥也是请人到镇里背的,总共用了500多斤呢。
儿子说,妈妈,您明年别做那么多庄稼了,您看家里的粮仓都堆满了。
母亲说,那怎么行?我不做庄稼闷得慌,家里没个说话的人,我就跟鸡说、跟庄稼说,它们就是我的伴儿。
儿子说,妈妈……我想家了……
第二天,母亲塞给儿子一大包年糕,扯扯他的衣衫说,儿子,不,年轻人,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真名了吧?
年轻人腼腆的笑了笑说,妈妈,我叫李达民。
母亲说,还是叫我婶子吧,你和我儿子的合同已经结束了。这是按合同付给你的钱。母亲塞过一个鼓囊囊的红包。
年轻人接过,数数,退回一叠说,婶子,我没履行合同,不应该拿这么多。
母亲重新将钱塞给年轻人说,是我主动让你提前走的,跟合同无关。快回家吧,你爹妈一定盼着想着,在家等着你过年呢。孩子,记住,不管你们在外挣没挣到钱,爹娘永远是你们的家啊!
婶子!年轻人哽咽着,欲言又止。
对了,婶子有个请求,请你一定给我儿带个话儿。
婶子,您说,我一定带到。
你告诉他,明年春节一定自己回家过年,娘……想……他!
好好好,婶子,不,妈妈,我一定把话带到!您多保重!年轻人紧紧地抱住母亲,他的眼睛湿润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母亲向儿子讲述了邻居张大爷一家的事情,意在暗示读者:老年人缺乏陪伴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
B. 故事中的母亲明知道“儿子”是假的,为避免年轻人难堪、无法履约,故作开心、强颜欢笑,显示了这位老人家的体贴、善良。
C. 小说最后才完成突转,揭示出“假儿子”的真面目,但是前文母亲一句无心的口误“他那时候”,已经向读者做出了巧妙的暗示。
D. 在小说的最后部分,作者用母亲口中一句朴素直白的“娘……想……他”,强化了小说的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8.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细节描写。
9. 这篇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母子”二人的对话,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