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但是,像杜甫那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

语文试题 01-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但是,像杜甫那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却并不多见。杜甫的身受感同,是时代造成的。就杜甫的经历而言,是他的不幸;就其文学成就看,则不失为大幸。
②关于杜甫的仁爱之心,论者常引用“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来概括,这固然不错。但杜甫的忧民情感,常常是源自自身感受而推己及人的,这和“物伤其类”的悲悯大不一样。“溺饥”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禹和稷在不溺不饥的处境中,想到了人溺人饥的痛苦,从而肩负起拯民于溺饥的重仼。禹稷这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他。杜甫一生坎坷,他一方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忧患重重,另一方面又为广大的民众忧愤深广。杜甫经常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不由自主地想到普天下穷苦百姓,想到灾难深重的民族和祖国。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不加雕饰的、不带功利的忧患情怀,使杜诗富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诗人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③杜甫的悲吟,出自他对人生的深切苦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苦难的深切苦恼。他的推己及人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这样,当他为他人而悲吟时,不是带着优越感,而是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从接受心理看,这种抒情方式更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白居易推崇杜甫此类作品,并多有效仿。其《新制布裘》云:“桂布白似雪,吴锦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④白诗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远不如杜诗。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二是同情悲悯的角度不同。的确,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得是一位社会良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也表明他的“人饥己饥,人寒己寒”的情怀。但毕竟自己不饥不寒,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就大大降低了。而白居易这种带有优越感和良心发现的抒情方式在文学史上占绝大多数,所以,杜甫的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就格外突出,加之其独创性,因而千百年来感人至深。 
(节选自刘明华《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深切了解和关心人民苦难,能够如杜甫一般有“物伤其类”的悲悯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B. 杜甫与禹稷一样,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充满忧患,又为广大民众忧愤深广。
C. 杜甫自身的悲剧性境遇,造就了他推己及人的精神。杜甫对人生的深切苦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苦难的深切苦恼,造就了他独特的悲吟。
D. 白居易虽然也关心民生疾苦,但毕竟自己不饥不寒,所以其作品的审美效应就和读者隔了一层,艺术感染力也就很低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结尾处以矛盾的对立统一来评价杜甫的经历和成就,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 文章第③段从读者和作者两个角度分析了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所能产生的效果。
C. 文章第④段通过白居易诗与杜甫诗的比较,主要是为了论证白诗虽受杜诗影响较大,却没有杜诗的独创性的观点。
D. 本文以中国文学史为宏阔背景,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探讨了杜甫超越于绝大多数古代诗人的一个侧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虽可以较准确地概括杜甫的仁爱之心,但没能深入挖掘到他忧患情怀的根源。
B. 如果没有禹稷那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可能就不会有杜甫这样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诗人形象。
C. 从《新制布裘》的艺术感染力远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明显事实可见创新很重要。
D. 如果白居易也是个寒士,如果他不处在“稳暖”的境遇,那么他的诗歌就会像杜诗一样成为最能引起共鸣和打动人心的作品。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