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个在当代散文前沿探索的作家,林渊液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和独特的问题意识。她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

语文试题 01-1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个在当代散文前沿探索的作家,林渊液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和独特的问题意识。她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
散文在现代化转型中,承受着某种文体转型之痛。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转型跟文体转型关系密切。文学体裁分类法是文学观念的直接外化。民国时代所酝酿并最终实现的中国文学的变革主要通过语言变革(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学体裁分类框架变革(从文史哲混合不分的杂文学框架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的纯文学框架)来实现。在一级文类框架的确立过程中,不同文类地位的升降都反映了“现代转型”内在的诉求。
现代文体转型中,从鄙下一跃而居于尊贵者,莫过于小说。这跟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将小说纳入以“言文合一”推进民族国家文化自新的策略有关。黄遵宪说“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他强调“直用方言”的传播便利。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不无夸张地宣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因为要去承担参与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重任,遂一跃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体。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明显借鉴了西方的文体分类框架,但却并非全盘照搬。在西方的文学三分法中,并无“散文”之位置。散文这一文体出现在四分法文类框架中,是中国学界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体裁中占得一席之地,跟中国强大的“文章”传统有关。在“五四”前后的文学“现代”过程中,小说和戏剧因为与文学革命相关而获得器重,而传统庞杂“文章”则被“减负”而纯化为“散文”,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立场更加被强调。无论是小说、戏剧背后体现的启蒙现代性逻辑,还是散文服从的审美现代性逻辑,背后都是一个更大的民族国家文化现代转型逻辑。
从传统的文章,到纯化的现代艺术散文,意味着散文这一文体在文化使命上成为一种轻文体,在实际接受中也常被视为一种没有门槛,缺乏专业性的文体。这使得散文在数量上极为虑大,为某些真正精品被挑选出来制造了障碍。
现代散文并非没有经典,创造经典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中小学教科书。如果现在问一个普通读者,哪些是他(她)所熟悉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估计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是会经常被提到的篇目,原因就是他们被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去。在中学教科书这个如此小的经典化入口之外,文学期刊、出版社也是塑造经典的重要力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风行一时,其畅销跟出版社审时度势并大力推广也有相当关系。
事实上,当代散文内部有一大批非常具有变革意识、思想能力和开拓精神者,他们大大地拓宽了“五四”以来对散文的轻文体设定,使散文成为一种既能进入历史,又能激活当代;既有经验肉身,又有思想灵魂的开放性文体。很多优秀的当代散文,是值得导入经典化程序分享于后世的。
(摘编自吴义勤,陈培浩《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难题》,《广州文艺》22020年4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主要通过语言变革和文学体裁分类框架变革来实现。
B. 小说地位的提升和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把小说纳入推进“文化自新”的策略有关。
C. 小说、戏剧和散文体现的审美现代性逻辑,背后其实是民族国家文化现代转型逻辑。
D. 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经常被提到,是因为他们被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林渊液对散文的探索,提出文章论题:散文经典化为什么更艰难。
B. 第六段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例,论证出版社也是塑造经典的重要力量之一。
C. 文章引用黄遵宪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论证散文不适宜“直用方言”传播的特点。
D. 文章将小说和散文进行对比,解答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其地位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现代转型”的内在诉求。
B. 因为梁启超认为小说有支配人道的神奇之力,所以小说能承担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重任。
C. 散文常被视为一种缺乏专业性的文体,数量庞大,这给挑选其中的精品增添了难度。
D. 当代散文中也并不缺少兼具历史和时代意识,思想和灵魂并重的一些优秀散文。
【答案】1. B    2. C    3. B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