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 苏容 杨华 (一)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她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

语文试题 01-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
苏容   杨华
(一)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她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这个药就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出来的青蒿素。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于疟疾。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屠呦呦自己反复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她如此描述自己担当重任的时刻:“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二)
在抗疟研究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梳理了中国历代医籍和民间治疗方法中的两千多个候选配方,到1971年,已经从200种草药中获得380多种提取物。研究人员开始评估这些提取物是否能清除疟鼠血液中的疟原虫。其中青蒿的提取物看起来很有希望,它能神奇地阻止这种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生长。他们从选用北方生长的青蒿到采用南方的青蒿;从淘汰青蒿茎和杆,到锁定青蒿叶;从放弃冬春的叶子到采集青蒿素含量最高的夏秋季叶……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研究陷入困境,答案究竟在哪里?寻寻觅觅中,中国古方犹如神启,再次给他们以引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早在我国公元400年的东晋时期,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不是煎服,是取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青蒿素就这样被发现了。那是1972年。世界乃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人类生活已经因为屠呦呦手里的一棵草而不一样了。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我们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她为赴海南疟区工作,将不到4岁的大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母女三人只见过一次面。当孩子接回来的时候,不认识父母,不愿意叫爸爸妈妈。
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不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请以身试药。“如果中毒,我后果自负。”屠呦呦和课题组的两位同事是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批人体试验者。幸而受试者情况良好,青蒿开始了临床试用。在海南疟区的高温酷暑中,她亲自喂患者吃药,并整日守在病床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首次30例患者痊愈的成功案例。
(三)
屠呦呦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是81岁。那年,她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奖最看重的首创。其中包含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美国筛选了30多万个化合物,都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成分,为什么屠呦呦能先锋性地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呢?她认为学科交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准备。当年,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的屠呦呦分到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年到1962年,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知识。
青蒿素治疗疟疾是有效的,但同时,因为出现耐药性,它又在渐渐失效。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案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
(四)
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备受宠爱。父亲有着开明的教育思想,他的书房里有中医药方面的书,屠呦呦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看这些书里的插图。中学时的屠呦呦并非学霸,生物成绩却很突出。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16岁那年,她因为染上肺结核暂时休学,从此对医药学产生兴趣。她选择学习医药学,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接受“523”项目任务那年,屠呦呦39岁。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有人怀疑,中国国内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们能出奇迹吗?屠呦呦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无论实验效果是好是坏,“不断尝试不断提炼,是唯一的出路。”
(选自《中国妇女》杂志官网·有删改)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发现了青蒿素。
B. 高温破坏了青蒿素有效成分,导致青蒿提取物对鼠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C. 拉斯克奖最看重的是屠呦呦团队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及其效果的首创价值。
D. 如果屠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中医班培训,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疟疾就不可能治疗。
5.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改进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B. 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完成了青蒿素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C. 选文多处引用屠呦呦自己的话,直接展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D. 本文用平实的叙述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有记叙,也有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6. 作者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请结合选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根据。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