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

语文试题 01-20

14. A    15. B    16. C    
17. (1)母亲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张氏,拿纺纱织布、刺绣缝纫等事情教导她,完全像教导我(小时候读书)一样。
(2)我恭敬地查核我母亲一生辛勤劳苦的事,写下这篇概略的记叙,来请求著书立说、鼓励人们行善的大人先生们(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有过”是动宾结构,“过”是“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母”是“必正色婉言规”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C;“怒少解”是“俟”的宾语,属于等待的情况,中间不能断开,“力争之”中“之”是句子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戚党,指亲族。这里的“党”有辈、类的意思,“戚党”即有亲戚关系的一类人;“乡党”指同乡的一类人。另,“于我心有戚戚焉”中的“戚”不作忧愁悲伤讲,“戚戚”指心动的样子。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八十多岁”错,结合原文“己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八十余”可知,不是蒋母八十多岁,而是画师八十多岁。“鸣机夜课”不是蒋士铨提出的,而是他母亲提出的。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女,名词作状语,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视,看待;训以纺绩织纴事,状语后置句,以训纺绩织纴事;训,教导;一,完全。(2)谨按,恭敬地查核;勤劳,辛勤劳苦;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与人为善者,定语后置句,立言而与人为善之诸大人先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膝下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织布,一边口里教我断句。我读书的声音,轧轧织布的声音相互间杂。我松懈了,她就稍微的拿戒尺打我一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让我怎么去见你的父亲!”到半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不久,母亲摇我,说:“应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不久,又让我读书;直到头遍鸡叫,才睡觉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我十岁时,父亲回家来了,过了一年,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一起出门,到过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好多地方。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案,母亲总是拉着我立在他桌子前面说:“您不要忘记,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过了十年,我们回乡,在鄱阳县定居下来,我那时将近二十岁。第二年,娶妻子张氏。母亲把媳妇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教她纺纱织布、刺绣缝纫,像教我小时候读书一样。我生下二十二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有一次,因为要应童子试,回到原籍铅山,向母亲告别,她一点也没有舍不得我离开的神情。后来我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是丁卯年,领到了廪膳生的生活补贴费;秋天,中了举人。回来拜见母亲,母亲脸上现出了高兴的表情。在父母身边住了二十天,就到北方去。母亲每次想念我,总写诗,但是一首也不寄给我。第二年我考试落第,九月份回家。十二月份,父亲去世。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十几次,自己写了祭文祭父亲,共有一百多句,辞句真诚衷婉而沉痛,听到的人不论是亲疏老幼,个个嗓音哽塞、哭不成声。这一年,母亲四十三岁。
南昌的老画师来到鄱阳,年纪八十多岁,满头的白发长过两耳,能够画人的相貌。我请他来给我母亲画幅小像,因此,我请示母亲,画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问她:“娘用什么来娱乐,把这些画上去让娘高兴。”母亲伤感地说:“唉!自从我到蒋家来做媳妇,常常把赶不上侍候公婆认为遗憾;到今天,在忧愁和痛哭里过了几十年:哭娘、哭爷,哭儿子、哭女儿短寿死去,现在又哭丈夫了!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么高兴的啊!”我跪下说:“尽管如此,娘有没有想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却还没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画在这图像上,可以吗?”母亲说:“只要我儿子和新娘子能够勤勤恳恳,不就可以了吗?在布机声里夜里教你念书,我老太婆的愿望就够了,其他还有什么乐趣啊!”
于是,我从母亲处退出来,去把她的要求告诉了画师。画师就画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里四面空敞,中间挂盏明亮的灯;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间排一座布机,画我母亲坐在机上织布,我妻子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屋檐下横摆一只书桌,映着桌上的烛光靠着窗栏上读着书的,是我,台阶下一座假山,阶边的花和盆中的兰,抖抖瑟瑟,在微风和清凉的月光下摇动。那个蹲在梧桐树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着短发、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书童阿同、丫环阿昭。画好了这张图,母亲看了,非常喜欢。所以,我特地把我母亲勤劳的一生,写了这篇概略的记叙,为的是请求著书立说、鼓励人们善行的大人先生,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