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在《乡土中国》“无讼”章节中,作者提出,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简直就是个道德问题,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规矩。

语文试题 03-08
在《乡土中国》“无讼”章节中,作者提出,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简直就是个道德问题,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规矩。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因为一切都按照祖先留下来的规矩进行,政府的统治以教化为主。这也就实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乡土中国》和现实生活,阐述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在乡村,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两家发生了争执,一般都是找村里能说会道的“明礼人”来评理。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官司被认为是“丢人”的。
但时过境迁,当今时代,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愈发密切,矛盾和纠纷也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按照既有的法律、法规来行事,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打官司已不再是丢人的事,这已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重要途径。而“无为而治”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社会而存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中国乡土社会“无讼”的特点以及当时解决纠纷的方式,然后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来阐述对此的看法。
从书中来看,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治社会”,也就是说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身内的良心。礼治社会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就是个道德问题,就不是好人,即使出现逾越“礼”的行为,往往采取的手段也是教化,而不是什么刑罚,“打官司”这一行为不符合乡土社会中大部分人们心中的传统规矩,即使有人真正违背了传统的规矩,侵犯了另一个人的利益,也很少会诉诸公堂,因为诉讼意味着双方教化不够,因此出现了“无讼”这一现象。据此可以分析乡土社会“无讼”的合理性。
接着联系现实分析。当今社会人口大规模流动,各种关系更加密切,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矛盾和纠纷,此时不能仅仅依靠“礼治”,需要按照法规来做出处理。当今社会“打官司”已经成了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来分析。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字数限制。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