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烛之武退秦师之我见

语文试题 03-22
本学段,我们学习了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欣赏了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比较了鸿门宴上的项刘集团,梳理了贾谊的过秦之论……有时豁然开朗,有时陷入沉思。请以“      之我见”(如:以礼治国、儒道互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结合作品阐发或蕴含的思想,抒写“我”对此思想或此哲理的认识。
范文】例文:
烛之武退秦师之我见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大浪淘沙,涌现出一批批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时代巨人”,他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国家,以至于成为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与此同时,也有一颗蒙着灰尘的珍珠时至今日才让我们发现它不同寻常的光芒——烛之武。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的精神和责任担当。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郑伯说完那句话之后,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懂得顾全大局,很爱国的人。
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成竹在胸,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由此可见,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他与秦伯的谈判中,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条一条地指出之郑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他深谙诸侯之间明争暗斗地种种矛盾,于是他离间秦晋关系,又以利相诱,最终秦军退兵并帮助郑国戍守疆土。
在这场不流血的政治战争中,烛之武仿佛是那蜀中诸葛亮,决胜于千里之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因为这样,才使烛之武放下个人恩怨,大义凛然地去捍卫自己的国土,义无反顾地为了郑国子民而战。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下千古美名。
掩卷沉思,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忧国忧民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义士;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智勇双全、长于分析,精于口才的谋士;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虽然年龄老迈,但为了国家依然壮心不已的爱国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半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干要求以“      之我见”(如:以礼治国、儒道互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这种半命题作文,既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横线处还是呈现出开放自由的。“之我见”是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而横线内的内容,围绕题干给定的词语来写,当然从省略号来看,可以写其他的内容,但都必须围绕课文的相关内容。如“儒道互补”“烛之武退秦师”等。要发人之所未发是比较难的,重点就在于思考和感悟,而思考感悟的前提是熟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相关事迹。
立意角度:
1.烛之武退秦师,体现出来的道义担当、爱国情怀。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儒家仁政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辩证吸收、综合采用。 
3.礼乐教化的作用永远不会过时。
4.以礼治国和以法治国。
结构层次:
范文《烛之武退秦师之我见》,对课文内容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他是爱国志士、是智者谋臣,是口若悬河的雄辩家。该文类似于读后感,但其重点是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结构方面按照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往说服秦伯,秦军撤退的顺序来写作。重点凸显了临危受命的顾全大局和责任担当,说服秦伯的过程中的口才和谋略等等,行文最后进行了总结。总之,这是一篇结构精巧的赏析文章,观点明晰,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论证有力。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