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

语文试题 04-08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中,“贷谷与民”是说把谷借贷给百姓,中间断开则割裂语意,据此排除A、C项。“时嘉祐三年也”表示的是前面任两个职务的时间,中间断开则曲解句意,据此排除B、C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大理寺,“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表述错误,“行政”应为“法律”。
1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项,“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理解错误,这句话是对“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的曲解。正确的理解是: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13.(1)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道歉。御史因此上奏章检举他,皇帝却搁置一旁没有理会。
(2)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拿什么作为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呢?”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规,正是现在最急需的了。”
14.①言语过激: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②任用亲信,排挤老臣:他“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除了以上不善采纳众人意见外,还任用亲信,排挤老臣,如“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王安石让他的亲信吕惠卿参与其中事务。“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罢免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浮浅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此外,王安石为了坚持自己的变法主张,言辞过激,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认为“上天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以唯物史观来看,王安石的这些行为,都是不够好的表现。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经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落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心,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试任馆阁职务,惟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他经过两次调动,担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王安石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嘉祐三年。有个少年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给,那同伴自恃和少年亲密就把它拿跑了,少年追上去把他杀了。开封府判定该少年死罪,王安石反驳说:“按照律法的规定,不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算是盗窃罪。此案中少年不给,他的同伴就拿走了,这就算盗窃;少年去追并把他杀掉,这是追捕盗贼,虽然杀死了人,但不应定罪。”因此便弹劾开封府有关部门判罪过重。开封府的官吏不服,此案上报到审刑院和大理寺,这两处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定是正确的。(王安石因其弹劾不当而应被判罪)但皇帝下诏赦免了王安石弹劾错误的罪名,(按照惯例)王安石应该到阁门道歉。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道歉。御史因此上奏章检举他,皇帝却搁置一旁没有理会。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的读书人,大都是才能平庸的人,因此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间事务了。”皇上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建立的是什么呢?”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规,正是现在最急需的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开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让他的亲信吕惠卿参与其中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举官四十余人,在全国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上天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他执政期间,几乎把朝廷内外年高德重的大臣都罢免完了,而大多提拔一些浮浅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