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传 田本相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语文试题 04-11

(1)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说法错误。第二自然段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曹禺苦闷、彷徨而找不到宣泄途径的心情比作“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这主要是写曹禺情绪上没有找到出口因而苦闷压抑的状态,并不是表现他“困苦的生活环境”。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中,根据曹禺的手稿“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可见,在萌生写戏的想法之间,曹禺经历过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但依然感觉苦闷彷徨,内心的“干亢燠闷”找不到宣泄的途径,无法排遣。根据曹禺手稿中的“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以及作者的话“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可见在写作《雷雨》之前,曹禺的所见所闻使他愤怒、同情、落泪,而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引发了情感喷流,“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而写作《雷雨》之后,“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可见,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无论欣赏哪种创作方式均可。如果更欣赏曹禺这种只凭感情驱动的创作方式,可以总结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点,并且举例证明。只凭感情驱动的创作,往往自然天成,激情澎湃,作品中有鲜活的感情在流动,容易感染读者。这种创作方式不讲究刻意地为某个主题而写作,只随着作家感情的流动而书写胸中块垒。郭沫若的《女神》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作品在创作前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倾向性,但作家心灵上的苦闷使作家的感情在作品中激荡,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事物的本能情感判断,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如果更欣赏第二种创作方式,就要指出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在创作前就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知道自己想些什么、为什么而写、想从中表达些什么;他们往往是“胸有成竹”后再进行创作,他们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在萌生写作的想法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写《雷雨》之前,引发情感喷流。③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⑶ ①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②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其次,要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最后,要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和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要分点陈述理由;再次,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