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传统经典这样改编,很有趣!

高考作文范文 03-14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是关于对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创新的问题,这类题目无论从正反哪方面立论都可以,没有对错的问题,但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创新,不可死守老的教条,所以这篇作文的立论最好是从创新的角度来立论。在论述时,阐明事情要“与时俱进”的观点,这也适用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现代已经没有什么实用性了,所以用新的形式来表现古诗词是可以接受。当然,从相反的方面立论,从保持古文化的原生态的立场来立论也可以,但写作的难度要大一些。
【立意】1.“90后”改编《琵琶行》展现了文化担当。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古诗词里的佳作,但是该诗600多 字,让人背诵得头疼。在这祥的前提下,“90后”艺术生将其 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担当精神。
2.文化需要创造性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固然有其锖妙之处,但是很多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与其让传统文化埋没于故纸堆里,不如用新的形式将 其包装一下,从而让更多的人喜欢。“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无疑就是一种创造性传承。
3.传统文化需要保持原汁原味。诗有诗的平仄,词有词的格调,传统文化各有各的艺术特点。如果为了取悦观众,肆意改编 传统文化固有的特色,会使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先有民 族的,才有世界的。”从这个角度讲,文化需要保持原汁原味。
【素材】1.《琵琶行》是千古名篇,也是白居易的名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但是对于这首诗词,很多人却并不“感冒”,究其原因就是,这首词存在着晦涩难懂等硬伤,这就导致很多人在学习这首诗词时,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背诵这首古诗词,很多人在高中时期的可谓备受折磨,主要原因还是在学习时,存在着生硬灌输、强化记忆的教育方式,导致一些人对古诗词比较排斥和抵触。如今,将古诗词与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将晦涩难懂的古诗词配上优美婉转的曲调,这种形式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也拉近了古诗词和现代的距离,增强着学习的趣味性,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这种方式不仅是一种艺术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为古诗词配上流行音乐,这并非首次,大伙也并不陌生,此前,已经有很多名家名篇被写进流行歌曲中,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流行歌舞,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以及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古今结合的歌曲,将古老的诗词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赋予传统艺术崭新的生命力,也符合现代的接受口味。稀奇的是,此次改编不是歌坛名星之举,而是一群90后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责任自觉。
3.在改编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保留古诗词的精髓和核心,保持古诗词基本内涵不被改变。是现代人能够品尝到古诗词的美感和诗词中蕴含的意义。改编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是为了理解,因此,还要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一些元素,比如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基本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是古诗词的灵魂,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变化,这些灵魂都不能改变和丧失,这应该是基本的创作底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结构】这篇“传统经典这样改编,很有趣!”紧扣材料旨趣,对经典被改编的行为和效果进行了肯定。开篇直接概述材料,符合议论文的“引”这个环节;紧接着作者就事论事地谈论道,改编传统经典并非新鲜事,但是《琵琶行》被90后的艺术生改编,算得上真正的民间创作。然后作者从整个经典改编的角度思考,指出“二次创作”是学以致用的表现,需要加工者对原作的深度解读和突破,这是对经典文化的又一种传承方式。最后,作者总结道“不应该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封闭的神坛。只要把握好创作边界,就应该鼓励像《琵琶行》被改编为流行歌曲这样的创造性传承”,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