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 教案

教案设计 02-28 语文教案
第二篇  现代文阅读
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
【考点精讲】
【考点精释】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近几年,第一大题的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型基本稳定,可参照近三年的高考题型做好复习。
备考建议: 
1.抓住重要考点,盯住新增内容。从考查内容看,近年重点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自2017年起,《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在“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下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高考试题中的第2题与这一要求直接对应,2019年延续了这一变化。备考时,既要针对重点考查内容反复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也要紧盯考情变化,关注新增考试内容,探讨命题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应性练习,做到万无一失。
2.掌握读法,胸有成竹。熟练运用整体阅读方法,读解文本是解题根本。作为高考材料的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常用的结构模式是总分式,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性,等等。
3.善于运思,准确解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解题。随着考情变化,有时还需运用推断作答。本专题按此思路编写。
【典例导引】
2019年高考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1/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