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语文试题 02-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也。”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史记·魏世家》)
材料三: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B.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C.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D.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本文借指平民百姓。
B. 缟和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可以借指洁白或比喻质朴,本文指白色的丧服。
C. 藩,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东藩,东方的藩国,本文是指魏国愿意臣服于秦国。
D. 春秋一词含义丰富,如年岁、年龄、春秋季节等,本文指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歌颂了唐雎不畏强秦、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 材料二唐雎陈述若不及时援魏,将失掉东藩之魏且增强敌国实力,说服秦王出兵。
C. 从材料三可知,当时秦国的法令,殿上侍从不得带任何兵器,兵器都交殿下保管。
D. 综合上述材料,唐雎面对秦王“挺剑而起”当属虚构,不能视之为真实历史记载。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