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

语文试题 03-07

22. 示例:听从劝告,决定回城    23. D    
24.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种选择比作缠绕在一起的乱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教师面对抉择时矛盾纠结的心理。    
25. 女教师犹豫很久后决定回城。    26. C    
27. 示例:①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②刘小妹送来了一布袋红薯干。    
28. 善良淳朴、甘于奉献、热爱教育    29. B    30.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此题抓住“女教师”来概括,注意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女教师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去偏僻的山村小学教课。参加同学聚会沉重的打击了她。女教师心中做出艰难的决定回城。文章第⑥段描述了女教师听从了父母和朋友的劝告,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第⑧至⑪段则描写了女教师在临行前,看到乡亲们为她铺路,感动流泪,最终在离开后的第三天,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立志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本文情节发展线索为:主动请缨,执教山村→听从劝告,决定回城→村民铺路,真情送行→深受感动,教师返校。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分析,第③段中“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的“这”的意思包括:“三间简陋的屋子”——校舍简陋,“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黄土地操场,“枫叶泛红”——风景优美,“教师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从只有三十几个学生来看,已经有一位校长了,不算急缺教师。
故选D。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第⑤段划线句子“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通读全文,“走”,支教山区是她自己的选择,山区的孩子也需要她;“留”,同学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让她的内心无法平静。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种选择”比作“缠绕在一起的乱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教师面对抉择时矛盾纠结的心理。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阅读指定的段落,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第⑤段描写的是女教师面对“走”与“留”的选择时,内心所进行的矛盾与斗争,最后做出了决定。本段可概括为:女教师犹豫很久后决定回城。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C项,“突出山村环境的恶劣”理解错误,第⑦段对女教师临走前那晚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渲染悲伤的环境气氛,烘托教师依依不舍之情,为下文教师返校做铺垫。
故选C。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重点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分析概括。
第⑧段中划线句子“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写的是女教师要离开山村,乡亲们依依不舍,纷纷给她送来了土特产,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人送来了土特产,可以补上,“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或“刘小妹送来了一布袋红薯干”等。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女教师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去偏僻的山村小学教课。参加同学聚会沉重的打击了她,心中做出艰难的决定回城。临行前,她看到乡亲们为她铺路,感动流泪,最终在离开后的第三天,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立志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表现了她善良淳朴、甘于奉献、热爱教育的性格特征。
【2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线索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B项,“这条路是为孩子们走出大山铺就的”以偏概全,理解错误,文章标题“最柔软的路”既指村里的男人们用黄沙铺出来的送女教师回去的路。这是用心铺就的充满深情的路,饱含乡亲们感恩、尊师之情。又指蕴含着女教师立志扎根山区,教书育人,让学生走出大山的奉献之心的心灵之路,给人温暖与感动。
故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
A项,“夹叙夹议”分析错误。本文是一篇散文,文中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并没有夹叙夹议。
故选A。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
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点明主旨的句子,即“文眼”句;②显示结构层次的句子,即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结论句等;③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④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⑤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①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而言,句子的表层意义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也不是高考的考查重点所在;②句子的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考查在一定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一般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③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语句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言在此而意在比的含意,这也是高考中常考的。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