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写作 “陪读”能“陪”出什么来

高考作文范文 04-08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读……陪读,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陪读,究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正在求学的你是否有亲人陪读?如果有,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陪读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校报投稿,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自拟标题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格式和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陪读”能“陪”出什么来
  古时中国有专门“陪太子读书”之角色,权贵人家的子弟也往往有书童陪读。前些年有学子出洋求学,但凡结了婚的,另一半也常常申请出去相伴,时人谓之“异性陪读”。时至今日,世事变幻,“陪读”又有了新义。
  据报道,近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中,有些父母心疼孩子,常常辞去公职或提前办了退休,或转换工作岗位想方设法到子女就读的城市,专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当起专职的“陪读”,并认为这是一种投入,是一种可贵的责任心。这真是古风今来,“陪读”“出口转内销”了。
  可是“陪读”又能 “陪”出什么来呢?
  入读大学的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阶段既是学习知识的黄 金时期,更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存的最好阶段。而父母们的“陪读”实际上剥夺了他们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使他们产生凡事依赖的心理,丧失了不畏艰苦、坚韧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从而永远不敢面对社会,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成为永远长不大的永远要吃奶的孩子!从这一点来说,“陪读”只能“陪”出生活的矮子,精神的侏儒。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不少“陪读”父母之所以对“陪读”情有独钟,是以为非此无以表现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非此无以表现 其无私与伟大。究其实这种做法是彻底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都应该承担起社会与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工作,尽可能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与他人共同构筑起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很难想象,一个彻底地忘记了自己社会职责的父母会给后代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民族一代又一代都想着牺牲自己,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未来? 因此,“陪读”“陪”出来的只能是无能的下一代,“陪”出民族无望的未来。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看清题目要求。要特别注意文体特征和格式要求,题中“正在求学的你是否有亲人陪读?如果有,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陪读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校报投稿,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自拟标题写一篇评论”,限定了本文必须写成“书信体”或“评论”。材料中有两个问句:一、陪读,是帮助还是伤害?二,陪读,拖累了孩子,还是家长?其实是要求考生辩证地看待“陪读”现象。“陪读”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家长的陪读是必须和应该的。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沉溺于网络或游戏,成绩急剧退步,或不习惯食堂饭菜,这时候家长选择陪读,监督孩子认真学习,改善生活,是有一定效果的。陪读也可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一些“副作用”:专家指出,对学生而言,容易造成“能力缺失症”;容易造成“精神缺钙症”;容易造成“高原性心理”。不当的陪读对孩子成长不利。一位陪读妈妈说:“当初为了帮助孩子,我选择了陪读。没想到,六年陪下来,孩子什么都依赖我。”作为家长,应该尽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让孩子学会与其他同学相处。陪读对家长而言,家庭单位学校三头跑,花钱又费力气,苦不堪言。
  陪读可以节省学生 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学习 ;父母可以更好地照顾好孩子的营养和起居,作息也更有规律;现在诱惑太多,陪读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在父母的督促下,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等等。
  写评论,可以从反面去写。从“弊”的角度来探讨:陪读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父母应该放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行走;陪读让父母和家庭失去中心,把教育看成唯一发展之道,导致父母不求回报,只求孩子金榜题名,这种孤注一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态,这种“高投资”渴求“高回报”的赌博心理,容易让家长心理失衡,也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如有的家长会说:“我为了你班都不上了,你要是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对得起我们吗?”还有陪读时,父母过分的监视和唠叨,也束缚了孩子的自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论从正面还是反面写,关键问题是切入角度要尽可能小,论证要尽可能充分,严谨;要力求新颖,言人之所未言,这样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行文时不要忘记摆现象,析成因,列危害,指方向。
立意:
一、赞成陪读,肯定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如安全、情感关怀、温暖等。
二、反对陪读,如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影响家长的事业前途、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与负担等。
三、将利与弊结合起来,正反对照。
素材:
1.一对化学家夫妇百般疼爱孩子,喝水只给孩子喝蒸馏水,孩子最终因免疫力低下而夭折,夫妻后悔莫及,过分溺爱就是毒药。
2.作家郑渊洁育儿有特色,儿子18岁必须独 立,住在家中必须交纳房租、水电费,自己养活自己。
3.陪读算一种亲子行为,“我只是想离孩子近一点”。“没有赚得完的钱,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有一些家长觉得,陪读也算一种特殊的亲子行为,可以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感情,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而且自己也能增长知识。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受到冲击。一些家长在各种权衡下,最终选择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他们认为,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和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简介、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
4.对陪读,心有无奈但又不敢放手
有的家长说,“陪读”其实也挺无奈的,但现在竞争激烈,即便辛苦也丝毫不敢放松。
从事服务行业的黄女士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老师习惯在网上布置作业,孩子回家就进入老师给的网址,从那里下载或抄写作业题目。因为她晚上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甚至更迟,到家孩子已经睡觉了,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做作业名字被老师挂在家长群里。几次下来,她深感愧疚,只好向领导申请调换到不要加班的岗位。如今,她每天晚上都准时陪读,她说,“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无独有偶,在法院上班的方女士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稳居班上前五名,好几次她想不陪读了,但女儿不同意。女儿说,比她读得更好的同学家长也都陪读。的确,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往往能在当晚解决所有不懂的问题,第二天老师讲评时印象更深刻,方女士想想大家都在陪读,再累也要坚持,完全不敢放松。
5.没必要!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
家长李女士说:“陪读好处不会很多,孩子自己的困难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孩子学习的压力已够大了,家长陪读,也许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更大。”“陪读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像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我们企业肯定不会要!”某知名企业负责人陈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连读书都要人陪,那么以后工作了,企业要派他出差,是不是也要家长或者其他员工陪呢?还有家长担心,陪读会让孩子远离集体生活,减少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久而久之,孩子会容易变得孤独、封闭。另外,如果陪读中,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依赖,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行文结构: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谋篇。第一、二段先古后今,摆出生活中种种陪读现象;然后用‘陪读’又能‘陪’出什么来呢引出下文,分析陪读的危害,探究陪读的成因;水到渠成,接着得出结论。本文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高度,写人之所未写,言人之所未言,不仅分析陪读的结果——“只能是无能的下一代”,而且指出陪读会“‘陪’出民族无望的未来”,如晴空霹雳,令人警醒。
【点睛】写作材料作文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材料作文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材料中的观点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