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探寻中华文化古籍时虽未曾发现“图腾”这一词语,但自古以来先人们将或具象或抽象的物体造

语文试题 04-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探寻中华文化古籍时虽未曾发现“图腾”这一词语,但自古以来先人们将或具象或抽象的物体造型 树立为民众精神崇拜的标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信仰,在今天被人们确立为“图腾”概念。 在华夏悠久灿烂的法律文化长河中,图腾信仰实际很早便已确立,独角神兽 —— 彳解考,则当仁不让地成为 个性鲜明的中华法图腾标记。
解考又称为“一”,“舄|在古意中为“触不直者”,加偏旁";”即为古体的“法”(漉)字,《说文解字》 中注释:“漉,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每遇疑难案件无法直接决断时,皋 陶则将解考牵出以作评判,体现出我国古代疑难断狱制度中所秉持的“神明裁判性”。与此同时,皋陶借 将 < 断狱也并非个例,在《墨子》一书中,也曾提到楚国官员使用一头羊来裁断疑难案件的故事,根据 “扈”字带有鹿字头的意象感知,虽然今天我们无法定论上古时期此种神兽是否真实存在,但毋庸置疑的 是,正是基于古人对于正义的强烈渴望,以一种朴素并理想化的见解认知,把将考作为评判道义是非曲 直、彰显律法公正无私的象征物。
通过将考利用头顶直角辨别善恶的方式,我们又可隐约感知到古代社会对于司法程序的理解和认 知。所谓“触不直者,去之”,可见古时司法者更多注重案件纠纷的实体性处理。W<的生成与信仰在一 定层面上也折射出古代自然法观念的盛行。自然法原则从来不是具体细微的,它是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 抽象法则体系,多借助于某种古老的、朴素的传统认知,将人类世界的理想追求依附于一种客观主体,带 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观念文化气息,赋予了特定民族群体的独特文化性格和精神。
将考作为法律图腾信仰,又与“天道”“人道”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道”被视为统 摄宇宙万物、行乎天地人心的规律和准则,“道”是一种自然秩序,彳解考以其带有神化的感知“直与不直” 也就是人类理想附托的“自然之道”。与将考威严的怒目圆睁迥然相异的是西方法律图腾——手持天平 利剑却蒙目而立的正义女神,“天平”表示公平正义;“利剑”表示追惩罪犯,决不姑息;“蒙目”则寓意以心 灵来观察,司法纯靠理性。法律同时又是一种建立在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理想观念基础上、并最终以制 度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社会治理方式,中西方法文化理念虽各有差异,但主旨无外乎追求一种人间正道, 民族认同与文化背景的殊异,正义实现方式及治理模式自然有所区别,故也就无所谓苛求追求公义的高 下之分了。时见今人从人治与法治层面,衡量对比中国古代传统法图腾“将考”与西方法律象征“正义女 神”的价值隐义,却难免有偏颇之论,这又需我们客观而非偏狭地融汇体悟本民族独具特点的传统文化背 景及其积淀因素,对其法律文化隐义加以理智辨析了。
(摘自康民德《解读中华法图腾的文化隐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腾是先人用或具象或抽象的物体造型树立的精神崇拜的标志,是独特的文化信仰。
B.獭笏作为古代断案神兽是否存在无法确定,因此也无法确定它是否能彰显法律公正。
C.獭笏利用头顶之角辨别善恶,“触不直者,去之”,体现我国古代自然法观念的盛行。
D.中华法图腾獭笏与“天道”“人道”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道”对人心有威慑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在对“图腾”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獭笏是中华法图腾标志的观点。
B.文章引用《说文解字》中对“野'与“漉”意思的阐释,从造字的角度解释了中国法图腾的文化隐义。
C.文章将獭笏与西方正义女神进行对比,说明了今人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理解存在偏颇。
D.文章以独角神兽獭笏为中心内容,从古到今,探寻其古代文化内涵,阐述了中华法图腾的独特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獭笏远古就多用于审理疑难案件,秉持“神明裁判性”,审判者坚信不会出现不公平。
B- “触不直者,去之”包含审判惩治双重含义,“触不直者”是审判,“去之”是惩治。
C.自然法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才促成了獭笏这一法图腾的生成与被信仰。
D.只要客观融汇体悟本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就能公正地评价中西方法图腾的价值隐义。

1.【答案】B
【解析】“因此也无法确定它是否能彰显法律公正”,曲解文意,原文是“正是基于古人对于正义 的强烈渴望,……作为评判道义是非曲直、彰显律法公正无私的象征物”,说明可以彰显法律正 义。
2.【答案】C
【解析】“说明了今人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理解存在偏颇”错误,原文是“时见今人从人治与法治层 面,衡量对比中国古代传统法图腾’獭笏’与西方法律象征’正义女神’的价值隐义,却难免有偏 颇之论”,说明今人衡量对比二者之间的价值有偏颇,不是今人对西方法律文化理解有偏颇。
3.【答案】B
【解析】A项"獭笏远古就多用于审理疑难案件”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每遇疑难案件无法直接 决断时”;C项,强加因果,原文的确有“獭笏的生成与信仰在一定层面上也折射出古代自然法观 念的盛行”“自然法原则从来……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项“只要 ……就……”说法绝对,原文是“这又需我们客观而非偏狭地融汇体悟本民族独具特点的传统文 化背景及其积淀因素,对其法律文化隐义加以理智辨析了”。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