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 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国家的海洋需求源出于其海洋认知,主要关注海洋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

语文试题 01-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
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国家的海洋需求源出于其海洋认知,主要关注海洋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价值。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越充分,国家的海洋需求就越理性。古代中国“闭海”就部分根源于认知不充分所导致的海洋需求理性化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经略产生的根源便是国家队海洋具备战略需求,且又拥有相应的能力来予以满足。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互动转化,国家通过海洋精确的谋划探索合理需求,并通过能力限度内的行动予以实现。海洋经略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国内现实产生的介入性变量(参见下图)。在不考虑客观环境的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洋需求越强烈,付出的能力也越多,对海洋经略的重视程度相应越高。
 
国家海洋需求与能力的互动图(理想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海洋经略的效果取决于海洋需求的满足程度,而需求的完全满足主要有两种调试路径:降低需求以匹配能力或提升能力以匹配需求。前者侧重于“自我限制”,后者则倾向于“自我开拓”。在这个层面上,海洋需求构成了海洋经略的目标上限,而海洋能力则是海洋经略的效用底线。在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洋能力越强,国家的海洋经略规模就越大、周期也越频繁。就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而言,分裂时期沿海邦国对海洋的强烈需求通常要服从于能力的限制;统一王朝前期的海洋需求更为宽泛,同时也能凭借强大的能力得到满足;而统一王朝后期海洋经略的收缩则与国家能力的衰落成正相关态势。
海洋经略可能实现海洋强国的塑造,却无法阻止海洋强国的衰落。在不考虑客观环境的理想模式下,国家能够自觉实现海洋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可是在现实情境中,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往往深刻影响着国家对海洋需求的判断以及对海洋能力的使用,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塑造,也可能是消极限制。通常来说,历史趋势具有不可抗的变动性,地缘结构具有可靠的稳定性,秩序进程具有可抗的变动性。而国家的“积极回应”则是通过理性的海洋经略,顺应历史趋势、改善地缘结构、建构秩序进程。只有当积极塑造和回应同时发生,涉海大国才能促进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实现向“海洋强国”转型。由于客观环境的三要素之间通过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因此,海洋经略作为介入性变量就要在平衡需求与能力的同时,结果有限,协调客观环境产生的矛盾。“海洋强国”必然要面临维系成本的边际递减效应,而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性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基础的消耗。客观环境的结构性矛盾重新加剧, 海洋能力与需求的匹配回归失衡状态,海洋强国也逐步退转到涉海国家。就古代中国人而言,更多还是结构性的矛盾,海洋经略没有对客观环境进行有效协调,从而使得国家的海洋能力与需求在失衡中同时衰退。
(摘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的海洋需求事关国家生存发展,对海洋需求的判断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B. 古代中国一旦海洋需求缺失理性,海洋认知就会不充分,随即出现“闭海”政策。
C. 海洋经略源于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而国家的海洋需求则是基于对海洋的认知的。
D. 海洋经略是一种平衡国家海洋能力和国家海洋需求之间的互动转化的介入性变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三个方面逐步论证了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所遵循的普遍性的历史逻辑。
B. 文章论证海洋经略受到海洋需求和海洋能力的影响时,按照从事理到事实的顺序。
C. 文章从客观环境三要素论证海洋强国的塑造,又从海洋经略论证到海洋强国的退转。
D. 文章在论证时多次使用了像“通常来说”这类的插入语。使得论证更具有严密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洋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两种调试路径,选择哪种调试路径与国家的海洋能力有关。
B. 客观环境三要素的可抗、稳定与否,与海洋经略和海洋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态势。
C. 涉海大国转型为海洋强国,客观环境的积极塑造和国家的积极回应拥有其一即可。
D. 海洋强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海洋经略在协调客观环境上产生的矛盾上的作用有限。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