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人 (英)毛姆 我第一次读这些诗时才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的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

语文试题 04-15

1.A
2.C
3.①没有照片,“我”不认识诗人,使得误会有发生的合理性;②摇了多次门铃无人应答,递上名片后,长时间的等待,说明主人事先并不知晓有人前来拜访;③住所破败而寒酸,盘碟低劣破旧,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太可能是闻名遐迩的诗人;④桌上的报纸是半个月前的,墙上的绘画画艺拙劣,说明主人不太可能是一位有知识的人。
4.渲染:①开篇写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②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③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④开口打招呼前,“我”激动的心情以及心中对他的赞美。
作用: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并约定了第二天登门造访的时间”错误。结合“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迭戈·托雷写信给他,提到了我的行程,如果我能在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会让他非常高兴”,可见迭戈·托雷的信并没有约定好拜访时间。
C.“故意拖延”于文无据。“情绪不佳”并无明确的原因。结合“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是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的主人有约”“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她让我在那里等着,之后便丢下我上楼去了”可知。
D.“说明他心里充满对‘我’的嘲笑和讽刺”错误。结合“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间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可知没有嘲笑和讽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C.“虚实互衬”错误。没有虚实互衬,都是实写,两次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写,对“我”及对着而言都是现场,并非回忆,属于实写。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能力。
主要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如果前文没有暗示,转折便不甚合理了。
第一处伏笔或暗示为没有诗人的“照片”,结合“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如果有照片,“我”便不会认错人,也就没有了后文的阴差阳错找错人的内容。所以作者设置为没有照片,这才使得后文的误会变得合理。其他几处可以依此类推。
第二处为没有具体的约定的时间,结合“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迭戈·托雷写信给他,提到了我的行程,如果我能在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导致对后面一系列出乎意料没在意。
第三处为摇动多次门铃没人开以及老妇的问话,“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想到这宅邸的确配得上他,心里有些快意。这阔大的石门有种颓败的豪气,与张扬的诗人正相称。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你要干吗?”她问。可见没有约客的准备。
第四处为环境场景以及住室的布置安排,以及旧报纸,“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墙壁上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看不出邋遢。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拙劣。有几个积灰的雕花立橱四下立着,上面有修补过的瓷质盘碟”。可见不像诗人居处和风格。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抓住“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来分析即可。分析时,要抓住“我”的言行,分析言行背后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倾向。
第一处渲染在第1段“我第一次读这些诗时才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的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绝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还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德·圣阿纳在西班牙语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随口吟诵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开篇写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
第二处渲染是第13段“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溢他的思绪”,14段“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压倒。这种高贵的贫苦笼罩着他,其美好不亚于他年轻时的不可一世。但现在有些局促起来。我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叫什么给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可见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
第三处渲染是“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我屏住了呼吸。……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以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真是让人赞叹。……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我看着他,终于懂得他是如何深入人们的头脑,触动他们的心灵的。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
第四次渲染“因为他就站在那里。看着这个西班牙过往伟大诗人的继承者,我想到了华美的埃雷拉,怀旧和感人的路易斯修士、神秘主义者圣十字若望和艰涩难懂的路易斯·德·贡戈拉。他是这条悠长传统的最后一人,他踩着诗界先辈的足迹丝毫不用汗颜。我莫名地在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可见开口打招呼前,“我”激动的心情以及心中对他的赞美。
作用:前后相映,突出了“我”对诗人的仰慕崇拜之情,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具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或许正是因为“我”先入为主的迷恋引发了一系列不符合常理却没有察觉,具有先扬后抑的对比效果,令读者恍然大悟,加深了对诗人的印象,未见其人但已然了解,似乎比见着记忆还深刻。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