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写作 博览胜于精读

高考作文范文 04-15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读书方法,宋朝思想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末清初诗人冯班说:“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然而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曾做过调查,发现国民读书读得较多的还是小学生,但到了初二,就几乎是个转折,之后便一路下滑。现在高中生大都是应考,除了教材教辅,就很少读课外书。高中三年完整地读过几本书的是少数。
你赞成以上哪一种读书方法呢?假如你参加希望中学有关读书方法的辩论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辩论稿,要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博览胜于精读
各位辩友:
大家好,就读书博览与精读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我方的观点是,读书,博览胜于精读。
首先,我在此阐明博览的含义。“博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之中的解释是“广泛阅览”,也就是泛读。各位请注意,“泛读”之中所谓的“泛”,是广泛的意思,而不是泛泛之意。所以说,博览是多读书,但这不代表它是不深入的阅读。
我方认为,博览群书有一下几方面优势:
博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能使我们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博,就是尽可能多地读,古今中外、文史、哲学、数学、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广泛的知识面可以在我们解决问题时提供多种角度。
这也就引出了博览的下一重意思。在座各位应该都曾听说过“知识迁移”一词吧,所谓“知识迁移”,“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有足够广泛的知识面,那么,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曾涉猎的知识领域,我们便极有可能将之前在其他领域得到的或是运用过的一些经验、方法,迁移到这里来用,帮助我们触类旁通,于变中寻不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读书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诗圣杜甫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名物理学家没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就不可能有深入的研究;一名作家,没有对人文、历史地理的了解,便无法写出意味深刻的文学作品。没有广泛的阅读,一个人便不会有足够深厚的学术基础、文化底蕴,那又何谈所谓“术业有专攻”呢?就这点来说,博览有着精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博览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通才。为了迎合社会需要,避免死读书,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改革与完善,这使得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不同学科进行知识的整合,进而追求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科学开始显现出融合的迹象,它们互相之间沟通、交融,正在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新学科。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融合,那么,对于多重领域知识的掌握,是对这些新兴交叉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基础。
因此,我方认为,博览是精读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博览所能提供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精读无发相比的;我方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博览群书的队伍中来。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辩论稿,是任务驱动性的作文。首先要明确材料内容,材料先是举了宋朝思想家朱熹和明末清初诗人冯班的说法,读书重在精讲;然后又举了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读书需要“海量阅读”,也就是泛读;最后指出了现在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读书情况。题目要求学生到底赞成以上哪一种读书方法,以辩论稿的形式,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在写作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思考一些问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博览?精读与博览是什么关系?何时何地何书该精读,何时何地何书该博览?在“读书”活动中,我们是追求“精读”——质,还是追求“博览”——量?两者孰重孰轻,或者是两者并重?另外,既然是辩论稿,就必须要表明观点,正方可理解为“读书重在精读”或“精读重于博览”;而反方可引申为“读书重在博览”或“博览重于精读”。
【立意】1. 读书重在精读
2. 精读重于博览
3. 读书重在博览
4. 博览重于精读
行文思路:开篇亮出观点,“读书,博览胜于精读”;紧接着采用递进的方式层层分析原因,“我方认为,博览群书有一下几方面优势”;在分析的原因的时候,时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最好;最后,再一次重申观点,并提出希望。
【素材】1.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读书方法有很多,精读与略读不愧为是好方法。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认为,读书“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出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出一大堆问题:书上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他带着问题去全面细读全书,边读边问,边问边读,逐渐深入,并做一些剪报,写一点批注,这样读书更有效。鲁迅在精读时,主张博览群书。他在年轻时,除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之书,无所不读。阅读文艺作品时他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2.“好读书不求甚解”可能就是一种广博的读的精神。《王蒙谈读书》中言:老子讲到“大道”,那意思是在战争当中兵器伤不着,到了水里水淹不了,到火里火烧不了。看这个你要一较劲,就这一段你要较三年,那头发白了都不能理解。这样的文学作品,用了假托或夸张的手法,是不能深究的。而如美学艺术这样的东西,更不能去深究这里含有多少科学的成分。有那么一种感受就好了,心领神会而不必精确表达,不求甚解倒能求得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3.大学教学中,老师讲授居多,讲的无外乎是原则、规则、定律、公式等,只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大学学习的特色就在于自己去思考和总结、积累和挖掘。这个过程需要读书,不读书无以“触类”,有时“触”了不少的“类”,未必能如愿地“旁通”,这就是还没有“精”的缘故,没有自己的深刻思维,没有把自己“融”进去。注意“触类”时要认真地、不厌其烦地找寻这些类中有何共同或相似的东西,它们又有哪些区别,这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苦其心志的过程。但不时地,你还可以灵光一现,发现新的东西,这就“通”了。博与专的精神结合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漫漫长路,只待吾辈上下求索。
4.所谓博览,就是广泛的浏览。这对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有厚实的语言功底,法布尔的《昆虫记》才写得那么兴味盎然;由于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才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和“胡庸医乱用虎狼药”那样真实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曾劝习文的青年不妨读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学理工科的青年不妨读点文学方面的书,用意恐怕就在于此。 所谓精读,就是对那些必读和值得重读之书,反复地读,深入地读,直到消化吸收,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这是做学问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深有体会。该书第四十八回中她对香菱谈学作诗的那一番话,不仅使香菱姑娘茅塞顿开,而且也使我们受益非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撰文谈他的治学之道。据他说,他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是得益于一位法国数学家的一部四卷本数学专著,而为了研读那部专著,他竟然从字母开始学了三年法语。
【点晴】辩词,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要先称呼问好,然后陈述自己一方的观点(正方是陈说正面观点,反方就陈述与正方相对立的观点),接着阐述己方的理由、依据、事例,注意要兼顾典型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可适当运用逆推、反推等逻辑推理方法,归谬法有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做好自己的陈述,再次指明观点。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