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写作 培养劳动精神无分贫富

高考作文范文 07-28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这篇作文的立意上承2019年全国1卷,是对这道题的进一步深化。本题和全国卷保持了一致的命题思路。
关注时政热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需要教师和考生关注。
贴近学生生活:列举了学生生活常见的一些对于劳动“异化”的现象,让学生们从反面关注并思考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虚拟了一次征文活动,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很熟悉的、在学校生活中都会遇到。
低门槛,高上限:每位同学都有能力完成写作任务;但是要高水平地完成任务,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抽象能力与分析能力。
要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考生要从这些现象(也包括生活中类似现象)中归纳和抽象,能看到这些不和谐现象的本质,是现今人们在观念层面对于劳动的“异化”,并进一步思考这些异化给学生带来的劳动观念上的危害。
现象一和二是对劳动的“丑化”“污名化”。这样的行为使学生将劳动与被迫的、强制的、消极的和痛苦的心理感受连在一起,对劳动就会尝试一种厌恶心理,劳动的教育意义彻底被遮蔽了。
现象三和现象五是对劳动的“窄化”和“弱化”。把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沦为智育的附庸,让学生失去了真正意义上劳动所带来的切身体认。
现象三和现象四是对劳动的“娱乐化”,劳动教育俨然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娱乐活动,整个过程是多了观光的轻佻、少了教育的厚重,会让学生产生劳动是很轻松的错觉。
只有经过上面的归纳和分析,这篇文章才能穿透肤浅表象,走向深入。
当然思辨能力的更好的同学还可以参考2019年全国1卷的命题思路,进行进一步思考:导致这些错误现象和错误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这种错误观念与我们劳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导向有密切关系。长久以来,我们的劳动教育是应需的、功利的,强调技能、效用,强调外力驱动。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演,一切对于未来生活和个人发展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技能,都是不值得花费时间学习;即便将来需要,用到时再学也不算晚;甚至直接外包给专业服务人员或者机器人也未尝不可。“应需”论并非没有道理,但它对于劳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片面认识劳动的意义是有极大危害的,它会导致全社会对于劳动意义的扭曲和矮化。如果全社会都认为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那么工作和劳动就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按照这个逻辑,多劳多得固然不错,但是少劳多得不是更好吗?不劳而得不是更好吗?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劳动“应需”的一面,更应该看到它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劳动对人的价值,不仅应该满足换取报酬、满足物质需求,更应该是人的本质需要。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精神的,它对于中学生成长中的生命、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尤其重要。这也是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深层原因。学生未必能有这样的见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升。
【立意】1.改变观念,尊重普通劳动者
2.劳动是最高贵的事业。
3.不要让劳动成为花架子。
4.正确认识劳动。
5.让真正的劳动进入校园。
6.劳动彰显人的价值。
【素材】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变世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勤劳勇敢著称,劳动是维系种族繁衍生息的唯一方式,没有劳动,人类的文明史不可想象。我们今天大力倡导劳动教育意义重大。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可以对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完善等影响深远,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2. 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首先,劳动能使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改善肌体的各种生理素质,包括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机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其次,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做出努力、耗费精力,要做出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而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就要从劳动教育开始。第三,认识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源泉,从而培养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3.2015年我们参观了芬兰教育,发现他们非常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一个孩子在木工车间一学期要做成一件产品,如小板凳、小书架,他要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困难。这就培养了他的创造意识和精神。我们访问了一所教育学院,那里设有教育技术实验室,我们以为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看了才知道,原来都是木工、金工、缝纫、刺绣等手工车间。他们要求师范生都有这些劳动手艺,将来能够去教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里说的劳动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所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劳动也促进了人类进步。
【结构】本文标题即论点,旗帜鲜明。接着通过材料内容和实际学校劳动教育情形的感受,引出中心论点。并指出劳动意识缺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目标,劳动教育常被有意无意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以开设“勤劳奖学金”的例子指出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结尾点题。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