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写作 清明夜的仰望

高考作文范文 04-26

清明,一个家族的记忆,一个民族的追思,一个与”生命“有关的节日。我想起《岁时百问》中对于“清明”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解释同样指向“生命”,只是,这里的“生命不是死亡,不是流逝,不是悲伤,而是万物之萌芽,生命之勃发——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吐故纳新。中华民族的先哲是如此的通达与睿智,死与生,终点与起点,失望与希望,过去现在未来,都借由清明”这一节日完成了衔接与过渡。于是,自然也就明白为何“清明”既为祭祖节,也叫踏青节,扫墓祭祖的同时,也是踏青郊游的时节,追思致敬的同时也是万物重生、生命勃发之时。这就是“清明”。生命的延续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必然。阴重终将散去,阳光终会到来。这个时代,是崭新的时代,我们的“清明”,是向阳而生,向暖而立的清明,万物重新生长,生机重新勃发。从追思中汲取力量,从致敬中延续信心,走向生命的重生,走向清洁明净、天朗气清。
这个清明,2020的清明,对于女儿而言,对着电视屏幕默哀的3分钟,是她的清明。同样是关于生命,关于那逝去的生命。这些生命,留在了2020年的春天,这些生命,与女儿没有直接的血脉关系。但因为这3分钟,女儿觉得是与她有关的,因为她入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第一课就是《我是中国人》,识字的第一课就是《天地人》,上面只有6个字“天地人,你我他”。此时的她,不知道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也不知道那句源自英国诗人的名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此时的她,知道这些生命都是“中国人”,都是她的同胞。这些生命的流逝,令她感伤。没有了现场的集中祭拜,居家追思,但对生命的致敬依然,由一个小女孩,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国家。2020的清明,依然关乎生命,更关乎一个民族、国家。
清明,一个节日,一个与“生命“有关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的清明总是阴雨绵绵,而我自记忆起的清明必是青烟袅袅——登山祭扫,焚香祭祖。此处的“清明”,不管是阴雨,还是青烟,都和追思有关,与另一端的生命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根”的民族。这另一端的一个个“生命“便如一束束树根,深扎于土地,成为一个个家族的精神皈依与灵魂所在。清明时节,发端于一处的枝叶便聚拢而至,共同归依于家族大树之下,向自己的生命之树致敬。或一个坟头,或一个石碑,或一方土地,洒几杯清酒,焚几缕清香,献几束鲜花,鞠躬追思,默然致哀。这是一个家族的仪式,这是对生命之树的致敬。生者与逝者,当下与过去,藉由清明这一传统节日,完成一次生命对话,历经一次“我是谁”的生命追问。
结构:
文章开头首先写到清明时节什么都无法阻止我对您的缅怀。接着写到“我要走近你再走近你,去漫天寻觅你的身影”。然后写到医者仁心的巨大的拯救力量,“你可是凭添了神的膂力,你可是那颗飞驰的星”,接着写到“你歇歇吧,歇歇极度的疲惫”,医生在救助患者时的辛苦付出。“知道你依然牵念你的故土,知道你深深的深藏一丝,一丝骨肉的儿女长情”,医生本身也有家庭,顾大家而忘小家的情怀,令人敬畏!“记得妖孽猖獗的至暗时刻,你把医者誓言践诺在了ICU病房救命的每一分钟”,“樱花开时,你正在舍己救赎,花又开了,芳香中你长眠不醒”,白衣天使为了拯救别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点明“我要用仰望穿透苍穹,我的仰望是仰望精神,仰望一个时代的复兴。我会时时感知你的亮点,你的安逸无忧恬淡从容”。最后表达深切的缅怀和白衣天使付出的时代精神和意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