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 教案

教案设计 02-28 语文教案

1.总分结合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式。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过程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首先应在“总”字上下功夫,要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将分述内容的主旨概括出来,使之成为能“张目”的总纲。同时,分说必须与总说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二者之间不可重复、交叉。
2.并列剖析式。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论证方式。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所选文本是《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其中心论点是首段的“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后文2、3两段分别从信用形式、信用工具两个并列的方面阐述了宋代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新发展、新特点。再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节选部分,主体部分就是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并列的角度来阐述“气候正义”的内涵。
3.逐层递进式。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2016年山东卷《唐人古体》,第1段提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唐人古体”;第2段着重论述唐人古体诗对汉魏以来五七言古体诗悠久的传统的发展和开拓,在辨析前人评论的基础上对唐人古体诗的整体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第3段又更进一步,论述了“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
4.正反对照式。文本在论证过程中,将两种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种对立情形加以对照比较。运用正反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以是利弊、得失的比较。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三)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可以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时文中列举一系列具体的同类事例,来总结出某种一般性的认识结论,这一特殊的思维过程叫做“归纳论证”。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1至5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论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1、2段列举《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阐述“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的不同意味;第3、4段列举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述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列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的观点。
2.道理论证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可以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以增强文章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论证”就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还有一种特殊的道理论证,即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即用普遍性的规律来证明具体现象,这一思维过程叫做“演绎论证”。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第4段谈论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就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着确切”,意思相同。“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认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作者使用中外论诗的理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点,这样就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信度。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