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

语文试题 07-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A项错。B项,原文为“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B项对。C项,原文为“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原文说的是“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选项说“原初状态已不可考”,说法绝对,C项错。D项,根据原文“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以及“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可知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但不一定获得更有价值的生命,D项错。故选B。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 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 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 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由“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可知“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正确;由“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可知“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A项对。B项,结合第二、三段内容可知,文章以郭熙绘画为例,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变化,B项对。C项,文章以郭熙绘画为例,从形式与空间等角度论述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发生的变化,“实物”不等于“原物”,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只是文段中观点的一个例子,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错。D项,原文为“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都是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的例子,D项对。故选C。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原文“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以及“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由以上内容可知,A项对。B项,原文为“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原本是宫廷墙壁上的大幅图景,倾向于远观,“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是“近视”时的状态,B项对。C项,由最后一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以及后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可知C项对。D项,由“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可知“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不正确,此外,根据原文“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可知美术馆要还原这样的环境并不现实,此外,“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也有其合理性,因此D项错。故选D。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