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开启了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特征的探讨,“孝”作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现象,自然得到了很多的关注。

语文试题 02-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开启了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特征的探讨,“孝”作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现象,自然得到了很多的关注。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爱父母”等同于基督教的“爱基督”,将“孝”视为中国的国家宗教;日本学者桑原陟藏则把“孝”视为中国的国本、国粹,声称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不可不先阐明理解他的孝道。这些说法虽仅代表了作者的一家之言,但如此的评价已足可见“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中的意义,而这一意义也在儒家得到了鲜明体现。
②一般认为,儒家思想重伦理,孔子乃至孔门所追求、所实践的都是以一个“仁”字为中心。然而,“仁”从何而来?孔子将其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的“仁”虽旨在为人道建立一个普遍而永恒的法则,与怕森斯所谓的普遍主义有更多契合之处,但这一道德概念却导源于特殊主义色彩浓厚的“孝”。孔子的观点在后世儒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阐发,孝在儒家伦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作用进一步扩展。孝不仅成为法天地自然的人类天性,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天地宇宙中最高的至理”,被奉为“百行之首”。
③兼于这一特殊地位,孝成为历代儒家论述最多的德目之一,几乎成了儒家著述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以至于梁漱溟认为“孝弟实在是孔教唯一重要的提倡”。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只有儒家主张孝道。先秦诸子对于孝道的论述虽不及儒家系统,但或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自己的孝观念,如道家、墨家、法家等;或直接接受儒家观点,如“辑合百家九流之说”而成的《吕氏春秋》即大量引用曾子的观点,认为“务本莫贵于孝”。
④两汉以后,随着儒家影响力的增强,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日渐提升。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本土兴起的道教,尽管在具体观念上与儒家有别,但在主张并极力倡导孝道方面则别无二致。作为文化舶来品,佛教的一些理念与做法,与已植根中国社会的“孝”可谓格格不入,使中国人常常不能接受佛教的观念。面对孝观念的强烈抵制,佛教徒们最终认识到如果想在中国人中得到更多的听众,只有采取积极手段强调佛教的孝观念,使中国人认识到佛教也主张孝道。由此,“佛教信仰”得到了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确认,但它的合法性依据却被挪移到了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的基石上。虽然先秦道家总体上反对孝道,但以其为基础成长起来的道教则不仅从形成之时起即重视孝道,而且以忠孝为轴心的伦理说教也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宋元以后盛行于南方的净明道以“净明忠孝”立教,主张“净明大教,始于忠孝立本”,把儒家伦理直接具体化为其教义和戒律。
⑤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蒙在传统孝道之上的那层神圣面纱正在日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所谓的孝只是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或者说,孝是一个本土概念。时至今日,至少在知识界已基本形成这样的共识:中国人的孝道有其独特的内涵与功能,是中国人一套主要的本土心理与行为,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主要的本土文化现象。
(摘编自何日取《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作为农业古国,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与农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乡村社会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与文化的主要传承与发展载体。以血亲关系为基础所构筑的乡土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以代际和谐为核心是乡村孝文化的应有之义,乡村孝文化在维系乡村家庭伦理和乡土社会伦理的和谐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乡村孝文化是促使乡村和谐发展的稳定器,是乡村社会秩序的有力保障。
②家庭是乡村社会的细胞。中国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的建设。乡村家庭的稳定和谐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孝文化中较为充分体现家庭和谐思想的为“居家理,行成于内”(《孝经》),即君子在家应该管理好复杂的家务,做到家庭和睦:在家中尽孝,在治家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巩固和谐家庭。传统孝文化十分注重个人品德的养成,孝为德之本,通过孝的身体力行,实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出现了空巢家庭、孝道观念日益淡漠等问题。但是,家庭组织仍然存在,父慈子孝的代际关系依然需要调节,因此,乡村孝文化的存在仍具有现实基础。“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孝文化不仅和睦家庭,而且对和谐相邻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孝经》中所说的“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等。孝能还原我们内心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自然的血亲关系,施爱施敬当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此外,传统孝文化还将这种自然血亲的情感传递给他人,尊老爱己,共建和谐,主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③由此可见,乡村孝文化在维系乡村家庭伦理和乡土社会伦理的和谐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孝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形成和谐相邻关系的重要润滑剂。
(摘编自孙志勇《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有删改)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是国本、国粹,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现象。
B. 孝是历代儒家论述最多的德目之一,在诸子百家著述中都有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主题。
C. 两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本土兴起的道教,在具体观念和孝道倡导等方面与儒家别无二致。
D. 乡村家庭组织的存在和父慈子孝的代际关系的调节需求是乡村孝文化存在的现实基础。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氏春秋》大量引用曾子的观点,认为“务本莫贵于孝”,是为了论证孝在儒家著述中的重要性。
B. 面对孝观念的强烈抵制,佛教徒认识到只有用积极手段强调佛教的孝观念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多听众。
C. 净明道把儒家伦理直接具体化为其教义和戒律,这是以先秦道家为基础成长起来的道教对孝道重视的实证。
D. 施爱施敬当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是因为孝能还原我们内心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自然的血亲关系。
3. 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4. “当代孝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形成和谐相邻关系的重要润滑剂”,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答案】
喜欢发布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